第四章 戰略定位
充分考慮巴州在全疆及南疆的重要戰略地位,立足基本州情、區位特征、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以戰略平臺和重大舉措為抓手,建設“一區一中心一樞紐五基地”。
1.建設南疆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壯大石油石化、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創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戰略新興產業,推動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特色旅游、醫療康養等現代服務業,以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創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實行更加開放的人力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努力建設創新型巴州;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構筑“一主三副三圈”(庫爾勒為中心,焉耆、輪臺、若羌為副中心,庫尉輪、焉耆盆地、且若三個城鎮圈)城鎮發展格局,提升城鎮發展質量,推進產城融合、產教融合、城鄉融合;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主動對接服務“一帶一路”,加快構建“東聯西出、北向挺進”全方位開放格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典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形成共治共享共建共富的民生發展格局。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2.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承載中心。充分發揮巴州面向中西南亞、對接成渝甘青、聯通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區位和樞紐中心優勢,較為雄厚的資源型產業基礎優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完善內陸開放平臺,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建設進出口能源資源加工儲備、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和綜合保稅區等外向型產業基地,完善國際商貿物流服務功能,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內地的經貿合作,加快建立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將巴州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產業承載地之一。
3.建設南疆鐵路、公路、航空的交通樞紐。統籌鐵路、公路、民航、管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現立體互聯,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盡快形成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高效多通道運輸格局。按照一體化規劃要求,推動以庫爾勒為核心節點的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鐵路公路航空客貨運輸站場服務功能,完善多式聯運設施及集疏運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提高換乘換裝水平,培育發展樞紐經濟。推進若羌、輪臺區域級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和靜、和碩等交通樞紐節點建設,加快多式聯運樞紐規劃布局,提升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4.建設五大基地
——建設石油化工基地。立足巴州塔里木盆地油氣主產區資源優勢和加工基礎,穩定擴大油氣產能,積極爭取承接進口油氣運輸中轉、儲備、加工和交易中心重要功能,推進石油化工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基礎石化,拉長精細化工產業鏈條,推動煉化紡一體化發展,提高資源就地加工比例,推動巴州由單一資源輸出地向全產業鏈加工基地轉型,打造新疆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外送基地和戰略儲備基地。
——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發揮巴州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推動形成農畜產品、林果產品、水產品、馕產業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創建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打造集生產、保鮮、儲運、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將巴州建成新疆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建設紡織服裝基地。發揮巴州棉花、化纖產地優勢,以庫爾勒紡織服裝城為核心,以尉犁縣、鐵門關市為兩翼,全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向印染、織造、針織、成衣全產業鏈延伸,提升產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巴州建成我國西部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打造全國優質的綜合性紡織服裝生產和加工基地。
——建設特色旅游基地。發揮巴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優勢,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打造國家級旅游精品景區和線路,深度培育開發巴音布魯克世界遺產游、博斯騰湖休閑度假游、尉犁羅布人文化游、塔里木河胡楊生態游、塔克拉瑪干沙漠特種游、且末昆侖玉文化游、若羌樓蘭文化游等區域旅游品牌,推動旅游與康養融合、與文化融合、與農業融合、與工業融合、與城市融合,將巴州建成新疆歷史文化旅游首選地、南疆絲綢之路旅游目的地與集散地和西部高端探險旅游熱點區。
——建設商貿物流基地。按照構筑大樞紐、發展大物流的思路,構建“一主一副多點”區域商貿物流發展格局。加快庫爾勒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臨空經濟區建設,完善物流載體平臺體系,健全城鄉物流配送網絡,發展高品質特色商圈和商貿服務集聚區,培育特色商貿市場集群,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建成南疆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中轉中心、中歐班列南疆集拼集運中心和中巴經濟走廊(貨物)物流集散中心。以若羌縣為側翼,把握格庫鐵路、和若鐵路和南通道鐵路中轉節點建設機遇,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完善提升各縣商貿物流節點功能。
1.建設南疆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壯大石油石化、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創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戰略新興產業,推動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特色旅游、醫療康養等現代服務業,以工業化理念推動農業現代化,創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實行更加開放的人力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努力建設創新型巴州;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構筑“一主三副三圈”(庫爾勒為中心,焉耆、輪臺、若羌為副中心,庫尉輪、焉耆盆地、且若三個城鎮圈)城鎮發展格局,提升城鎮發展質量,推進產城融合、產教融合、城鄉融合;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主動對接服務“一帶一路”,加快構建“東聯西出、北向挺進”全方位開放格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典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形成共治共享共建共富的民生發展格局。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2.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承載中心。充分發揮巴州面向中西南亞、對接成渝甘青、聯通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區位和樞紐中心優勢,較為雄厚的資源型產業基礎優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完善內陸開放平臺,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建設進出口能源資源加工儲備、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和綜合保稅區等外向型產業基地,完善國際商貿物流服務功能,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內地的經貿合作,加快建立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將巴州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產業承載地之一。
3.建設南疆鐵路、公路、航空的交通樞紐。統籌鐵路、公路、民航、管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現立體互聯,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盡快形成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高效多通道運輸格局。按照一體化規劃要求,推動以庫爾勒為核心節點的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鐵路公路航空客貨運輸站場服務功能,完善多式聯運設施及集疏運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提高換乘換裝水平,培育發展樞紐經濟。推進若羌、輪臺區域級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和靜、和碩等交通樞紐節點建設,加快多式聯運樞紐規劃布局,提升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4.建設五大基地
——建設石油化工基地。立足巴州塔里木盆地油氣主產區資源優勢和加工基礎,穩定擴大油氣產能,積極爭取承接進口油氣運輸中轉、儲備、加工和交易中心重要功能,推進石油化工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基礎石化,拉長精細化工產業鏈條,推動煉化紡一體化發展,提高資源就地加工比例,推動巴州由單一資源輸出地向全產業鏈加工基地轉型,打造新疆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外送基地和戰略儲備基地。
——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發揮巴州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推動形成農畜產品、林果產品、水產品、馕產業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創建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打造集生產、保鮮、儲運、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將巴州建成新疆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建設紡織服裝基地。發揮巴州棉花、化纖產地優勢,以庫爾勒紡織服裝城為核心,以尉犁縣、鐵門關市為兩翼,全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向印染、織造、針織、成衣全產業鏈延伸,提升產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巴州建成我國西部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打造全國優質的綜合性紡織服裝生產和加工基地。
——建設特色旅游基地。發揮巴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優勢,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打造國家級旅游精品景區和線路,深度培育開發巴音布魯克世界遺產游、博斯騰湖休閑度假游、尉犁羅布人文化游、塔里木河胡楊生態游、塔克拉瑪干沙漠特種游、且末昆侖玉文化游、若羌樓蘭文化游等區域旅游品牌,推動旅游與康養融合、與文化融合、與農業融合、與工業融合、與城市融合,將巴州建成新疆歷史文化旅游首選地、南疆絲綢之路旅游目的地與集散地和西部高端探險旅游熱點區。
——建設商貿物流基地。按照構筑大樞紐、發展大物流的思路,構建“一主一副多點”區域商貿物流發展格局。加快庫爾勒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臨空經濟區建設,完善物流載體平臺體系,健全城鄉物流配送網絡,發展高品質特色商圈和商貿服務集聚區,培育特色商貿市場集群,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建成南疆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中轉中心、中歐班列南疆集拼集運中心和中巴經濟走廊(貨物)物流集散中心。以若羌縣為側翼,把握格庫鐵路、和若鐵路和南通道鐵路中轉節點建設機遇,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完善提升各縣商貿物流節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