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自治州黨委、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巴州農業農村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自治區、自治州一號文件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中央、自治區、自治州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等重大會議精神,堅定堅決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聚焦聚力“1+3+3+改革開放”總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加大脫貧攻堅力度,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農業農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一、農業和農村工作完成情況
2019年,預計全州完成各類農作物播種面積578.8萬畝,其中完成正播面積564.34萬畝、復播面積14.46萬畝。各類農作物中,完成糧食面積81.27萬畝、棉花面積328.76萬畝、特色作物面積90.33萬畝、設施面積8.5萬畝、青貯飼料25.64萬畝,其他作物53.1萬畝;全州擁有大型工程機械設備5835臺(已掛牌),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24%,同比增長0.5%,主要大宗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1.78%,同比增長08%,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65萬千瓦,同比增長2.7%;漁業捕撈近1500噸,產值2093萬元,其中養殖產量(博湖)770噸,產值1155萬元。
(一)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
一是抓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按照“穩糧、優棉、促畜、強果、興特色”工作思路,全州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52萬噸以上。預計完成小麥種植面積37.46萬畝,完成玉米種植面積41.44萬畝,其它糧食作物2.37萬畝。在焉耆縣開展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推廣,示范面積1萬畝;在和靜縣開展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推廣,推廣試點面積1萬畝。
二是抓棉花產業發展,著力提高棉花品質。積極推進棉花種植向庫尉輪優勢產區集中,退出焉耆盆地次宜棉區、低產棉區、風險棉區棉花種植。棉花品種條件到5個左右,主要推廣早中熟棉區品種新陸中38號、69號、72號、54號、58號,有效改善棉花品種多、亂、雜現狀。2019年巴州安排了50萬畝CCIA棉花生產試驗區。通過逐年推廣生產CCIA棉花,進一步提高巴州棉花品種的一致性,提升棉花品質,為紡織企業提供優質的棉花資源,加快實現棉花生產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數量、效益型的轉變步伐。在尉犁縣開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推廣,示范面積10萬畝。全州開展機采棉種植模式197萬畝,預計機收170萬畝以上。
三是抓特色產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預計完成加工番茄播種面積8.69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0.33萬畝;完成工業辣椒播種面積56.04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1.24萬畝。蔬菜播種面積8.49萬畝,較上年減少2.86萬畝;瓜果類播種面積2.84萬畝,較上年增加0.91萬畝。
四是抓“大棚房”專項整治工作,穩步推進設施農業發展。自2018年9月以來,農業部門嚴格按照自治區《關于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 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的方案》和《關于“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整改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全州開展拉網式排查,共清理排查出“大棚房”問題1796個。截至目前,Ⅰ類、Ⅱ類、Ⅲ類問題累計整改1159個、復耕復墾157.54畝。屯墾戍邊類80平米以上已整改到80平米以內的134個,其他問題正在加快整改,確保在2020年9月底前完成全州“大棚房”整治工作任務。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設施農業24728座,其中溫室11333座、拱棚13256座。
(二)抓良繁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
一是積極做好國家棉花、蔬菜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前期規劃工作,年內可以完成兩個項目的規劃工作。目前,全州完成棉花良種繁育田面積462668畝,其中棉花“三圃田”面積26358畝;小麥良種繁育田面積6565.4畝,其中小麥“三圃田”面積4畝;加工(食用)辣椒、恰瑪古等其它蔬菜良種繁育田面積12872畝。在庫尉輪地區開展棉花品種比較試驗5畝,開展棉花品種生產示范推廣810畝,篩選4-5個適應巴州的優質高產主栽品種,在尉犁縣建設1萬畝高標準良繁田,打造庫尉輪高標準棉花生產區。在且末縣開展3個冬小麥品種1800畝生產示范,開展4個玉米雜交品種試驗、試驗面積10畝。在焉耆縣開展孜然新品種引種試驗示范1000畝,開展孜然生產示范4個品種、示范面積700畝,篩選1-2個適應巴州的優質、抗病、抗旱、豐產品種。在焉耆縣開展工業番茄新品種引種比較試驗示范200畝,開展色素辣椒新品種引種比較試驗示范800畝,篩選2個適應巴州的優質、抗病、抗旱、豐產品種。在博湖縣開展鮮食辣椒新品種引種比較試驗,篩選鮮食辣椒品種,為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供品種依據。二是加快推進種業公司成立。九圣禾在新疆的市場份額已經基本穩定,擬定把九圣禾種業公司打造全疆最大、最具競爭力的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借助巴州的區位優勢及雙方的資源優勢,提升科研水平,打造精品種子質量,確保我州農業生產用種安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社會穩定。
(三)抓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確保“三農”工作平穩健康發展
一是夯實技術能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州本級和八縣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項目建設、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已完成,七縣一市完成“雙認證”申報工作(博湖縣整改中)。二是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全州已建立釀酒葡萄、庫爾勒香梨、輪臺白杏等13項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自治區地方標準65項(含林業),巴州農業地方標準55項,其中,涉及棉花的5項,涉及無公害蔬菜種植的48項,涉及綠色食品種植的2項。2019年,擬對原有48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行修訂。三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已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監測3100樣,監測合格率為99.7%。四是加強農業機械的監管工作。全州在冊拖拉機及聯合收割機73530臺,在冊拖拉機駕駛員58505名。今年以來,成立檢查組數10個,參加執法檢查人員145人次,檢查農業機械3906臺次,一般隱患數945個,已整改隱患數940個,安全宣傳材料發放12651份。五是加大漁業監管。全州辦理漁政案件共辦理14起,行政處罰14人,罰款金額20800元。沒收漁網210片,漁獲物80公斤,車輛30幾輛,木船13條;完成自治區政務一體化平臺中關于漁業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行政裁決9項數據上傳工作;開展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核查上報工作,我州水產品抽檢合格率100%;針對國務院環保大督查整改要求,開展環博斯騰湖水產養殖戶關停工作,全州關停環湖養殖場13家,面積近3000畝,目前只有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池塘210畝開展水產養殖。
(四)抓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全面提升種植水平
一是大力推廣果糧、果棉套播、果菜間作模式及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間、套(復)多熟制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多熟制高效種植產業的生產能力,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在品種引進推廣中,試驗示范種植辣椒新品種10個,玉米新品種8個、大蒜新品種11個;全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93.9萬畝,配方肥應用面積277.5萬畝;在主栽作物棉花、小麥、玉米、加工辣椒上開展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面積350.33萬畝,促進水肥一體化,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積極推進機械化作業水平。精準作業、深松深耕、高效植保和無人機、衛星導航無人駕駛農業機械等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得到推廣應用。四是加大有機肥推廣力度。推動有機肥資源利用,鼓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2019年全州積施農家肥520萬噸,農區種草20萬畝,其中種植綠肥14.5萬畝,苜蓿5.5萬畝。五是積極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全州共開展培訓395期,培訓農牧民7253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明白紙)、圖書101290份、開展現場培訓或指導68930人次、咨詢服務10290人次。
(五)抓農產品外銷平臺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一是積極參加農產品展示推介會,通過展示推介,加大企業與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配送中心的交流與協作,努力構筑營銷網絡,逐步擴大內地市場的占有率。今年以來,巴州分別參加了在廣西、上海、北京、河南、江西等地組織的新疆巴州特色農產品展示推介會,近300個特色農產品參加了推介。另外在河北11個市設立特產店284個,銷往河北區域的香梨、紅棗、葡萄等特色農產品月22萬噸,銷售額16億元。緊扣產業發展瓶頸難題,河北省前指在援疆項目規劃中投資2300萬元,在河北省定興縣新建果蔬保鮮庫,總建筑面積11000m2,冷庫6300m2,該保鮮庫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巴州農產品銷售的物流、配送渠道,有效改善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鮮活度低等問題,將巴州乃至南疆的特色農產品更新鮮、更快速的輸送到華北市場、乃至全國。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巴州農產品儲運加工企業達到453家。其中:棉花加工企業84家,糧油及特色農業加工 業93家,特色林果加工企業140家,畜產品加工企業45家,市場流通型91家。努力提高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經營機制,逐步形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是組織開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運行監測工作。完成了對州級以上龍頭企業監測、申報工作。截至目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8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7家、自治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4家。目前,巴州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共有3375家,成員6.3萬人,帶動農戶6.5萬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共有27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0家,自治區級示范社110家、自治州級示范社140家。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189家,其中被農業農村部門認定的有17家。
(六)抓項目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
一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自治區下達巴州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共計61萬畝,總投資58583萬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區專項資金56230萬元,縣市自籌2353萬元。目前,各縣市經過反復論證,已基本落實建設任務、建設地塊和項目具體建設內容,設計單位已進入各縣市項目區全面開展項目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二是抓好排堿渠清淤疏通工作。根據各縣市《農田水利規劃報告(2015--2030)》,全州干支斗排總長度4116.96公里,其中干排1085.04公里,支排1421.74公里,斗排1609.78公里;北四縣共有干支斗排1816.18公里,其中干排447.59公里,支排460.35公里,斗排907.84公里。目前全州各縣市排水系統健全,干、支、斗、農排基本完善。按照各縣市《農田水利規劃報告(2015--2030)》,排渠工程分兩步實施,2020年完成1407.37公里的干、支排渠清淤,總投資12015.35萬元。截至目前,共落實中央轉移支付專項和自治區財政專項項目資金8.82億元。其中:中央轉移支付專項資金 7.9 億元,自治區財政專項資金0.92億元。三是落實好惠農補貼資金的發放工作。目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已進入全面核查階段后期,預計10月底能夠將全部補貼資金發放到實際種植戶手中。農機具補貼資金已全部發放完畢。
(七)抓脫貧攻堅工作,努力完成脫貧任務
針對14個貧困鄉鎮、38貧困村產業扶貧工作,年初我局就有針對性制定了脫貧規劃,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調整種植業結構,由傳統的種植模式向提質增效方面發展,擴大了高原香蒜、甜葉菊、加工番茄、工業辣椒種植規模,形成了一大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種植格局,提高了畝均效益,帶動了農民工資性收入。截至8月中旬,我州14個貧困鄉鎮人均收入11887.9元、38個貧困村人均收入12316.79元、16個深度貧困村人均收入9004.25元。
(八)抓農村改革,全面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落實
一是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州八縣一市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涉及國土二調面積128.38萬畝,涉及擁有農村集體土地的61個鄉鎮、306個村,涉及農戶7.47萬戶。實際完成確權面積170.44萬畝,涉及二輪承包戶7.47萬戶,家庭成員31.12萬,承包地塊23.03萬塊。目前各縣市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并上報農業農村部。二是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9年博湖縣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2020年9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州清產核資成果通過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平臺在鄉鎮、縣市、自治州逐級審核上報的基礎上,經4次修改,匯總上報至自治區并提交至農業農村部。三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019年自治區將巴州100個村納入全疆“千村示范”,每個村50萬資金,第一批經費50個村2500萬已到位;自治區將和碩縣納入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示范縣,2019年到位資金2000萬、2020年預計撥付資金1000萬;自治區安排我州農村改戶廁任務5萬座(不包括和碩縣),中央補貼每座600元,3000萬資金已撥付至各縣市。積極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已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4.2萬噸,拆除危舊房屋4859戶,清理殘垣斷壁1.56萬處,清理溝渠2963.2公里,清理畜禽養殖等農業生產廢棄物0.69萬噸,新改建農村衛生廁所3307戶。全州鄉鎮村常住居民157844萬戶,有衛生廁所40461座,衛生廁所普及率25.63%,全州農村公共廁所基本全覆蓋;全州已完成258個行政村垃圾治理任務,建立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占比64%;全州98個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污水處理率達24.32%。抓住綠色發展根本,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地膜回收率達7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
二、存在的問題
1.由于氣候因素,今年各類農作物生育期普遍較往年延遲15天左右,給秋冬種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一些農村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網絡、通訊、倉儲物流等設施還沒有實現全覆蓋。產地批發市場、產銷對接、農產品直銷點建設滯后。農村垃圾、廁所、污水缺乏有效整治,生態短板依然較多。
3.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產業鏈條短,品牌影響力不強,農業附加值不高,產業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矛盾仍在較大程度上存在。種植小麥效益低,再加上前期小麥補貼資金額度下降,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4.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識淡薄,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多數沒有標志,生產的農產品規模較小,無法發揮品牌效應,特色農產品培育力度不夠。
5.自然災害頻發多發,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今年5月份,冷空氣活動頻繁,全州范圍內氣溫普遍偏低,導致農作物生長緩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全州共發生五次對農作物造成災害的降溫、降雨、大風、沙塵、冰雹天氣過程,造成全州各種農作物受災面積61.11萬畝,直接經濟損失7106.28萬元 。
6.由于我州實施農業差異化水價政策,實施退地減水、嚴禁地下水開采、焉耆盆地環博斯騰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林糧、林棉種植等因素,全州農作物種植面積較上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達1%。
三、2020年工作安排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轉變觀念,統籌推進農村發展,從單一的農業生產轉變到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并重上來,緊緊圍繞自治州黨委、人民政府的決策部署,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分析優勢短板,研究扶持政策,調整農業結構,做優做強做大現代農業。
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80萬畝,總產48萬噸。其中小麥40萬畝,總產17萬噸以上;棉花300萬畝,總產45萬噸以上;特色農作物面積90萬畝;設施農業生產面積穩定在8萬畝。
(一)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
一要認真貫徹自治區、自治州糧食生產會議精神,按照目標任務,逐級細化,將任務落實到縣(市)、鄉(鎮、場)、農戶、地塊,確保完成小麥種植面積40萬畝,總產17萬噸以上。二要認真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農民種植適宜的優良品種,冬麥品種主推新冬22號和新冬46號,搭配新冬17號和新冬18號;春麥品種主推新春26號和新春37號,搭配新春44號和新春48號。三是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與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力爭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劃定工作,積極推進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定工作。
(二)抓棉花生產,有效提升棉花品質和效益
一要繼續開展好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以生產中高檔原棉為目標,以原棉生產各環節質量上水平為突破口,以中高檔棉產品消費用棉為指向,全面提升我州棉花效益和競爭力,促進巴州棉花產業邁入中高端水平。二要積極推廣棉花主產區“種業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棉花收購企業(軋花企業)+科技服務”模式,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棉花,提高棉花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要優化棉花品種結構,棉花主產區已推廣以新陸中48號 、新陸中56號、新陸中68號、新陸中69號、新陸中72號為主,以新陸中76號、新陸中78號為輔的配套品種。四要大力開展機采棉技術推廣,確保機采棉種植模式250萬畝,力爭實現機采面積200萬畝以上任務目標。五要繼續做好棉花綠色高產創建工作。建立優質高產棉花生產示范區200萬畝,力爭實現畝產皮棉150公斤以上面積100萬畝、180公斤以上面積30萬畝、200公斤以上面積10萬畝。
(三)抓特色經濟作物生產,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巴州水土光熱資源和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有力條件,鞏固以加工辣椒、工業番茄為主的“兩紅產業”生產規模,全面推進特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全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建立工業辣椒優質高產示范面積20萬畝,實現畝產鮮椒3000公斤以上高產面積15萬畝,實施機采面積8萬畝;建立加工番茄優質高產示范面積5萬畝,實現畝產7.5噸以上高產面積5萬畝,實施機采面積3萬畝。二是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積極種植特色作物。利用農村空閑房屋、場院空地,發展百果園、蔬菜園等種植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聯結作用,轉變市場推介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吸引客戶,將特色種養、園藝、加工、銷售、休閑農牧業與電子商務服務有機結合,打造庭院經濟綜合性信息及電商服務平臺,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力爭完成庭院經濟建設1萬戶。
(四)抓設施農業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一要重點推廣應用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模式化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公害和綠色食品栽培技術、高標準節水灌溉技術等,結合已形成的特色和優勢農作物,重點加強對棉花、工業番茄、加工辣椒、蔬菜、孜然等特色作物的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等栽培技術的研究,為提高我州特色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和效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二要抓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肥料等的引進、試驗和示范工作,引進各類作物品種2-3個。三要抓設施農業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全年力爭完成畝均收益在2萬元以上的設施大棚3萬畝。
(五)抓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一要做大做強種業發展。支持新疆豫棉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疆利華棉業有限公股份公司、新疆九中禾棉種有限公司等抓住新疆巴州國家區域性棉花、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的時機,切實規劃建設好以庫爾勒為中心、輻射帶動尉犁縣、輪臺縣的棉花良種繁育基地,以焉耆縣為核心、輻射帶動焉耆盆地的蔬菜(色素辣椒、工業番茄、孜然)良種繁育基地。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95%以上。 二要充分發揮農科院的研發力量。加強與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大學及農業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協同建立“產學研”的科學創新機制。整合現有的巴州農科院、巴州林業技術推廣中心(巴州林科所)、巴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相關人才和資源,成立巴州特色林果業研究中心,重點圍繞蘋果枝枯病發生危害規律和防控技術開展攻關研究。力爭全年爭取實施各類科研項目20個以上。三要加大耕地地力質量提升工作力度。大力開展秸稈還田、農田殘膜污染治理、測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力爭完成秸稈還田面積350萬畝,積造農家肥500萬噸,農藥、化肥使用量分別控制在0.18公斤/畝、70公斤/畝,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面積450萬畝,非項目區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達75%以上,項目區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達85%以上,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500萬畝,配方肥施用面積250萬畝。四要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積極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四定一查”、預測預報工作,完成小麥、加工辣椒、棉花等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400萬畝,無人機防控350萬畝。五要扎實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推動有機肥資源利用,促進化肥減量增效。2020年力爭完成有機肥積造550萬噸。六是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利用秸稈腐熟劑,完善秸稈還田技術。2020年秸稈還田面積340.1萬畝,促使全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51.8%以上,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強植物抗逆性,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作物品質,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七要繼續抓好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充分利用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農業部新疆第二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全面開展我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爭全年完成各類培訓任務450期,培訓農牧民9萬人次。
(六)抓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監管力度
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抽檢樣品6000份,積極推進北四縣富硒基地檢驗檢測確定工作,深入開展春、秋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繼續加強全州“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完成“三品一標”認證60個。
(七)抓市場開拓、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一是充分發揮部門職能,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與服務,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20年,力爭新創建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以上,創建自治州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以上。二是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開拓工作。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作”,鼓勵支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市場開拓的主體作用,在大中城市設立營銷窗口,開展直銷、代理經營。2020年力爭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設立巴州農產品線上線下展銷體驗中心。組織10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國內外各類展銷會、博覽會,加強與內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等經銷企業的溝通協作,在“走出去”的基礎上,加大“走進去”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我州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三是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健全技術合作、技術研發機構,努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推進北四縣以特色農產品、釀酒葡萄、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南五縣市以棉花系列加工和特色林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中心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園建設,組織推薦焉耆葡萄產業園、尉犁棉花產業園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四是加快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緊緊圍繞“旅游+農業”,高度重視休閑觀光農業對于聯接農村一二三產業、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的特殊重要作用,著力打造體現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2019年,力爭新創建自治區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以上。
(八)抓項目監管,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大項目的申報落實和監管力度,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爭取高產穩產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補貼、國家區域性棉花、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項目、農田地膜回收利用綜合治理整縣推進項目、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示范建設項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項目、無人機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推廣應用項目實施力度,充分發揮項目的帶動作用。申報項目資金30億元,力爭完成落地項目資金3億元。
(九)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
一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輪臺縣、庫爾勒市、且末縣、尉犁縣、若羌縣在年底通過自治區驗收的基礎上,按照要求,完成數據庫匯交任務,進一步完善土地確權工作,力爭在2020年八縣一市全部達到頒證水平。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三是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各地清查核實農村集體各類資產,摸清集體資產家底。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實行臺賬管理,確保各縣市到2020年基本完成清產核資,博湖縣2019年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四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現代化組織程度,促進合作社提質增效。2019年農民合作社自治區級示范社創建30家以上,州級示范合作社創建50家以上。五是積極推進國有農場改革。完成23個國有農牧場辦社會職能移交,通過擬成立的巴州農墾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國,深入推進國有農牧場公司化改造,深化國有農牧場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