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聆聽講解員講解。
仲夏的陽光灑落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的建筑輪廓上,這座承載著兩千多年歷史記憶的文化殿堂,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前來探尋。端午節,記者跟隨博物館講解員艾麗菲熱·吾拉木的腳步,在這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艾麗菲熱是土生土長的輪臺姑娘,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懷有深厚的熱愛與敬畏。她雖然從事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時間很短,但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生動的講解風格,深受參觀者喜愛。
踏入博物館大廳,莊重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承載著厚重歷史的人物群雕。
“張騫通西域”與“鄭吉建都護府”兩組群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兩位在漢代西域歷史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張騫肩負使命,踏上未知征程,開辟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原與西域溝通的橋梁;鄭吉臨危受命,成為首任西域都護,為西域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張騫和鄭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推動者,其事跡成為漢代西域開拓與管理歷史篇章中的重要一筆。”艾麗菲熱說。
大廳兩側定制的古法琉璃上,四枚瓦當吸引了眾人目光。
“這四枚瓦當上面刻著‘漢并天下、千秋萬歲、與天無極、萬歲長樂’。”艾麗菲熱說,在漢代,瓦當不僅是實用的建筑構件,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幾個字樣,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國家昌盛、生活美好的向往,是漢代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完美結合。
大廳后方“懸旌萬里,揚威昆山”八個大字讓人印象深刻。取自《漢書》的雄渾詞句,記錄著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與陳湯率師遠征的壯舉——他們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氣概,千里奔襲斬殺郅支單于,終結了匈奴對西域數十年的威脅。
西漢重臣劉向以“懸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的如椽巨筆,定格了漢家旌旗在西域蒼穹下如烈焰般獵獵招展的雄姿。
在展廳序部,艾麗菲熱抬手示意大家觀看頭頂的古代西域地形模型裝置,“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裝置,直觀地展示了漢代西域地區的廣袤疆域。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西域的山川河流、城郭分布,感受到這片土地曾經的繁華與神秘。”
兩側,三重闕莊重威嚴。“三重闕是漢代高等級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存在不僅體現了建筑美學,更反映了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艾麗菲熱說,在漢代,建筑的規格有著明確規定,三重闕通常出現在重要的宮殿、官署等建筑中,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地上一塊塊特制的“金磚”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艾麗菲熱蹲下身,輕輕撫摸著金磚上的銘刻,“這些金磚與故宮太和殿所用的金磚同出一源,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上面銘刻的先秦至漢西域歷史重大時間節點,將建筑與歷史緊密融合,讓我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莫不滋榮。”這是在懸掛的刺繡裝置上書寫的漢代啟蒙讀物《急就章》段落。
“《急就章》是漢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涵蓋了姓名、官職、飲食、器用等多方面知識。”艾麗菲熱說,這些文字出現在這里,不僅為展覽增添了文化底蘊,也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文化教育情況。
西域都護府博物館內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似靈動筆觸,繪就了一部雄渾壯闊的歷史長卷,讓每位參觀者都沉浸于往昔歲月中,感知歷史的溫度與力量。(文/記者 陳彥強 圖/記者 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