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庫特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一景。
一座以漢代建筑風格為基調的大型文化地標在塔里木盆地北緣拔地而起——西域都護府博物館于輪臺縣正式落成開放。這座氣勢恢宏、莊重典雅的建筑一經亮相便引發各界關注,其選址背后沉淀著跨越兩千年的歷史經緯與持續百年的考古求索。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在歷史長河中意義非凡,它是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標志。自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統一西域并設立該機構后,歷代中央政權對這片土地的有效管理從未間斷。然而,西域都護府治所的確切位置,長期以來都是考古學界探尋的重要課題。
烏壘城是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的治所,位于西域的中心地帶?!稘h書·西域傳》載:“烏壘,戶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城都尉、驛長各一人。與都護府同治?!逼涞乩砦恢谩叭リ栮P二千七百三十八里。”“(龜茲)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p>
從清代開始,基于史書記載中對烏壘城位置的描述,考古學界學者普遍認為西域都護府治所所在的烏壘城,就在今輪臺縣境內。但當時輪臺縣內有十余座古城遺址,僅憑有限信息難以判斷究竟哪一座才是烏壘城。
2012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提出“西域都護府遺址群”概念,為考古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他認為對西域都護府的探究不應局限于某個單一遺址。
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奎玉克協海爾古城遺址展開發掘,這一項目被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兩漢西域都護府軍政建置體系考古。
經過長達6年多的艱苦發掘研究,兩座古城的諸多關鍵問題逐步明晰。
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在戰國晚期就已走向衰敗,而卓爾庫特古城在兩漢時期最為繁盛,與西域都護府活躍的時期相吻合。尤為重要的是,卓爾庫特古城的建筑規制和用材,如朱漆立柱、榫卯結構構件等,均符合中央政權高等級建筑的尺度,顯示出建設這座古城動用了強大的社會、經濟資源,與兩漢至魏晉時期高等級城址的地位高度匹配。
卓爾庫特古城采用內城、外城、高臺三重城結構,這種形制在新疆及中亞地區較為罕見。其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巴州境內最大的古城遺址。陳凌教授認為,高臺城址極可能是當時的行政中樞,這座古城的考古發現為確定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的位置邁出了關鍵一步。
距離卓爾庫特古城約9公里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經考古發掘探明,其主體年代也處于漢晉時期。這座城址從早期的環壕聚落逐步發展成為擁有高大城墻的城市,城內建筑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它始建年代的確定,填補了天山南麓早期鐵器時代城址發現的空白,打破了學界以往認為天山南麓城址大多在漢代以后才出現的固有認知,為深入探究該地區早期歷史打開了全新窗口。
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對多年來西域都護府發掘及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更充分挖掘和運用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考古實物,以其深厚內涵,講述著新疆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共同開拓中國遼闊疆土、共同締造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故事。
西域都護府博物館落戶輪臺,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考古實證彰顯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讓古老的歷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文/記者 陳彥強 圖/記者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