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第二中學昔日的校門(資料照片)。(圖片由巴州二中提供)
7月1日,范用德在家中翻看昔日照片。(記者 袁海軍 攝)
7月2日,范用德在給同學們講述學校的變化。(記者 袁海軍 攝)
7月2日,范用德(左二)和他所教的1973屆初中畢業生重回校園。(記者 袁海軍 攝)
7月2日上午,明媚的陽光灑在巴州第二中學的校園里。
這一天,學校迎來了84歲高齡的范用德老人,他是巴州第二中學建校見證者之一。他在5位昔日學生的陪伴下,緩緩走進校園。
這些學生均是范用德所教的1973屆的初中畢業生,如今平均年齡已達67歲。在巴州成立70周年之際,范用德和他的學生重游校園,撫今追昔,感受學校的巨大變化。
重游校園 追憶往昔
校門緩緩開啟,范用德一行邁著略顯蹣跚卻堅定的步伐走進校園,仿佛在默默訴說他們與這所學校、與巴州教育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意。整潔的國旗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漂亮的教學樓錯落有致,寬闊的綠茵場上,畢業生們正在排練節目。
“今非昔比啊!翻天覆地呀!”
范用德情不自禁地感嘆:“校址未變,一切皆變!”
在操場上,老人們被初一(2)班的同學團團圍住。
范用德坐在大樹下的長椅上,親切地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將自己與巴州教育的故事娓娓道來。
“孩子們,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成立,到今年已經70周年啦!1962年,我來到巴州。當時,巴州第二中學還處于建校初期。時間真快,我在巴州生活已經62年了!”范用德的聲音溫和而有力,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
“我從小到大一直在北京生活。1962年,我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那時22歲,正值青春年華……”范用德說。
那年,范用德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毅然告別了大城市北京,和41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漫漫征程。
“我們先坐火車到哈密,再換乘敞篷汽車。道路崎嶇不平,一路上汽車顛簸得厲害,我們坐在行李上,感覺整個人都要被顛得散架了?!被貞浧鹉嵌纹D辛歲月,范用德的聲音微微顫抖著。他說,大戈壁灘一望無際,荒涼而蒼茫,他和伙伴們下車時,個個都是滿臉塵土。
孩子們瞪大了眼睛,仿佛能想象出那個艱苦卻又充滿希望的畫面。
當年9月,范用德和一名同學被分配到了巴州第二中學。起初,他教高中數學。
范用德說:“剛到學校時的景象我至今難忘:兩排土塊砌成的房子,前排是教室,后排是宿舍。校園里還有果園和菜地。”
“那時,學生們穿著樸素,但他們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讓我一下子就忘記了條件的艱苦?!狈队玫碌难壑虚W爍著光芒,仿佛又看到了當年那些可愛的學生。
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師生們同在一個食堂吃飯。
“我們早上經常吃發糕,喝玉米糊糊。午飯有饃饃和菜。夏秋季節,蔬菜是從學校菜園里種出來的?!狈队玫碌哪樕铣錆M了對往昔的懷念。
當時的教學條件雖然簡陋,但師生之間的情誼卻深厚無比。去年,范用德所教的1973屆初中畢業班迎來五十周年,師生們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范用德說:“我們師生感情深,大家都很重感情。”
再登講臺 感慨巨變
范用德帶著自己的學生漫步在校園中,每到一處,都能勾起他滿滿的回憶。
接著,大家走進教學樓。走過廊道,他們來到初二(2)班教室。正值期末,教師正叮囑學生有關暑期的注意事項。
走進教室,學生們正全神貫注地聆聽老師的講解?!鞍喟嗤ā迸鋫渲憬莞咝У闹赣|屏幕,窗戶玻璃明凈而通透,窗臺上擺放的盆栽綠植充滿生機,課桌椅排列整齊,整個教室顯得溫馨舒適、優美宜人。
班主任尤嬋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了范用德老人和他的學生們,6位老人走上講臺,教室里頓時響起一陣熱烈掌聲。
范用德向孩子們問好,孩子們好奇而專注地望著范用德,期待他的精彩開講。
“那時候的桌椅很簡陋。”范用德緩緩地說,“木板搭在土塊上就算是書桌,學生坐的小凳子都是從各自家里拿來的?!?/p>
“那時候,黑板是用木板或者在墻面涂上黑漆做成的,老師講課都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一節課下來,粉筆灰把頭發和上衣都染白了。即便條件如此艱苦,學生們求學的熱情從未減退,老師們更是大愛無疆、無私奉獻?!?/p>
在范用德講述的空當,他的學生們也紛紛補充著:
“當年接到搬新桌椅的通知,學生們那種歡喜的樣子,我們永遠都忘不了?!?/p>
“冬天到了,學生還要在教室里架爐子,我們都得學會生火?!?/p>
“住校生按照性別分開,十幾個人擠在大通鋪上睡。大家特別團結友愛?!?/p>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著過去的故事,那些艱苦卻又充滿溫暖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孩子們聽得入迷,深感激勵、備受鼓舞。
之后,范用德一行入座,聽尤嬋老師講課,感受新時代教育。尤嬋還為范用德演示了“班班通”,并請他對屏幕進行手觸點擊。
展望未來 暢談發展
課下,范用德和尤嬋展開交流。
“我們老教師見證了教室從‘土塊’到‘磚塊’、教學樓從矮到高的變化過程,也見證了巴州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歷程。”范用德說。2000年,他退休了,教齡38年,退休后堅持關注巴州教育。
尤嬋告訴老人,她于1996年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從鄉鎮學校、縣城學校到州直學校,對教學情有獨鐘,教齡接近30年。
巴州第二中學的變化,也是巴州教育事業變化的縮影。2000年以來,巴州各學校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教學樓越來越漂亮,體育場的設施越來越先進。
尤嬋微笑著說:“現在,各學校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一應俱全。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今,人們對教育的認知度和關注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重視優質教育。近年來,全州各學段捆綁聯盟或教育集團蓬勃發展,優質資源覆蓋率得以提高,教育均衡發展迅速。”
尤嬋接著說:“現在的孩子們有豐富的課外讀物、多彩的社團活動和先進的在線學習資源。而且,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形成了良好的合力,共同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更有利的環境?!?/p>
范用德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眼中滿是欣慰:“這在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p>
范用德的5位學生也感慨不已:“巴州現在不僅有了本科大學,而且學前教育也辦得越來越好。河北教育援疆更是助力巴州教育事業。巴州教育好似溫暖陽光,惠及千家萬戶。”
62年里,范用德將一顆熾熱的心深深融入了巴州這片土地。他不僅選擇留在巴州、扎根巴州,還在此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培養子女讀書上學,鼓勵孫輩學習進步。
回顧62年的歷程,范用德感慨萬千:“從土坯房到現代化教學樓,從簡陋的教具到先進的設備,從傳統的教學方式到優質教育的推行,巴州教育實現了巨變。這一切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離不開無數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p>
在校園的一角,范用德和他的學生們坐在長椅上,繼續暢談未來巴州教育高質量發展前景。
老人們望著遠處操場上奔跑嬉戲的孩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記者 袁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