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國道道路坑洼、泥沙阻塞(翻拍于庫爾勒公路管理局)。(記者 景麗君 攝)
風餐露宿的測設年代(翻拍于庫爾勒公路管理局)。(記者 景麗君 攝)
上世紀80年代的養路工青年突擊隊(翻拍于庫爾勒公路管理局)。(記者 景麗君 攝)
綜合養護車隨車吹風清掃器(翻拍于庫爾勒公路管理局)。(記者 景麗君 攝)
平地機刮刀式路肩邊坡整修器(翻拍于庫爾勒公路管理局)。(記者 景麗君 攝)
李接印講述公路養護發展歷程。(記者 景麗君 攝)
從每天步行10多公里、手持簡單工具,到如今全機械化智能養路;從住地窩子、飲河壩水,到住進樓房、喝上純凈水……在距離巴州首府庫爾勒市最遠的且末縣,韓元慶——這位在且末公路養護崗位上默默奉獻了38年的老人,見證了從簡陋工具到全機械化智能養路機的巨大飛躍,也見證了巴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日新月異。
穿越沙海四日行 一家人的且末遷徙
1976年3月,春寒料峭。16歲的韓元慶隨同從部隊轉業到且末縣工作的父親及家人,踏上了前往新家的路途。他們乘坐的是一輛老舊的蘇聯吉爾卡車,在沒有“正規國道”的年代,僅憑車轍指引方向,穿越茫茫戈壁,從庫爾勒到且末,一走就是四天三夜。母親帶著年幼的妹妹坐在副駕駛室,韓元慶和父親只能裹著棉大衣、戴著大棉帽坐在車斗里,任憑寒風肆虐。沿途是無盡的荒漠,夜幕降臨,他們顛簸一天,行程200多公里,終于抵達阿拉干。住在簡陋的旅社里,他們吃上了熱乎飯。
“當時,102公里的紅磚路是庫爾勒到且末最好走的一段路。”韓元慶回憶,第二天,從阿拉干出發到若羌瓦石峽鄉,一路坑坑洼洼異常難行,坐在車斗里的他和父親左右搖晃,感到非常顛簸。突然,劇烈的顛簸消失了,他們下意識地以為是車輛故障,不禁心頭一緊,但轉頭一看,原來是車行駛在一條世界罕見的磚砌公路上。
“到且末,最難走的是沙河路段,流沙與軟沙子讓車輛屢屢受困,必須用木杠子墊著走。”韓元慶說,第三天,他們從若羌瓦石峽鄉駛出60公里,就經歷了那段長達10公里的沙河路段。
“幾個男人齊心協力,幾個小時下來,又累又餓,精疲力盡。”韓元慶深有感觸地說,當時且末百姓出行太艱難了,遭遇沙塵暴是常事,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面對這幾乎無法逾越的天塹,韓元慶父子與司機提前用梧桐樹制作木杠子,當車輛陷入流沙無法動彈時,就用鐵鍬清理兩個后車輪下方的沙子,將木杠子豎著塞到輪胎下,增大摩擦力。就這樣,每墊一杠,車輛才艱難前行幾米。如此往復,經過60多次墊杠,耗時四五個小時,終于讓車輛成功穿越這片“死亡之地”,抵達江格薩依。
次日,踏上最后一段路程的韓元慶一家顯得異常輕松。四天三夜,穿越數百公里,這一路上,喝著冷水、吃著馕,寒冷、疲憊、危險交織在一起,成為那段艱苦歲月中抹不去的記憶。
住地窩子吃河壩水 每日步行10多公里養護路
“住地窩子,吃河壩水,每日步行10多公里養護路。”這是韓元慶對那段護路生涯最為深刻的記憶。
1978年,且末公路段招工,韓元慶作為首批工人,走上了護路工的崗位。他的第一站是芒沙線沙礫路面(老315國道)上的塔什薩依道班,距離縣城210公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
那時,道班房是低矮、潮濕、陰暗、簡陋的地窩子,更是工人們臨時的家。韓元慶與11名同事就在這里扎下了根。兩個月一次的探親假,是他們對家的唯一慰藉。清晨,他們步行出發,行走十幾甚至20多公里,邊走邊養護,使用的工具只有鐵鍬和刨耙。面對沙坑和“搓衣板”路,他們只能依靠雙手和簡單的工具,一下下將其墊平、刮平。中午時分,他們或蹲或坐,在路邊吃著干糧,喝著軍用水壺里裝的鹽堿水,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
為了解決生活用水問題,他們不得不趕著牛車到8公里外的河壩取水。解決吃飯問題,則是安排每人一個月輪流做飯。直到1980年修建了水渠,才將水引到道班房。
“有了‘索然木’后,我們就沒有那么累了,它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的護路裝備了。”韓元慶說,1983年配備的小手扶拖拉機、1984年的小四輪拖拉機,讓他和同事們有了代步工具,出行效率得以提高,可以坐車上下班了。1985年,配備了鐵牛55拖拉機,在車后捆綁上紅柳把子掃路刮路,俗稱“索然木”。它將護路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養護工的主要工作變為撿石頭。
1985年6月,為改變縣城面貌,且末縣政府決定將最繁華的主干道——500米長的文化路鋪成柏油路。然而,資金和勞動力的短缺成為一道難題。關鍵時刻,縣政府號召全縣各族群眾自發參與,男女老少齊上陣,用鐵鍬挖、十字鎬刨、石滾子碾,僅憑人工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了這一壯舉。這不僅讓且末縣城煥然一新,更凝聚了全縣人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強盛,且末道路出行環境也在不斷改善。1996年,從縣城到原大橋道班過境公路改造32公里,鋪設柏油路,是且末縣通往外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柏油路。2002年,塔中一井至且末沙漠公路全線通車。2008年,315國道民豐到且末段改擴建,沙礫路升級為柏油路后,315老國道廢棄,改為養護新國道,小道班合并成養護站。其中,最遠的養護站離單位150公里,最近的養護站就在縣城。
全機械化智能養路 守護條條“黃金大道”
2015年,韓元慶光榮退休,他與一代代護路工的故事和貢獻永遠被鐫刻在巴州公路發展的史冊上。
2005年起,大型機械開始進入公路養護領域。平地機、裝載機等設備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養護效率。到了2009年,更是增添了“兩頭忙”這樣既能推又能挖的多功能機械,以及交通車、大客車等車輛,極大地減輕了工人的體力負擔,也提升了工作安全性。
“現在,我們用平地機進行主要的養護作業,人工只需進行清理即可,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徒步幾十公里了。”韓元慶感慨地說,這種質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工作效率上,更體現在工人勞動強度的減輕上。
在庫爾勒公路管理局展廳內,記者還看到了各類最原始的公路養護工具:獨輪車、鐵鍬、刨耙、行軍床……這些承載著老一輩養護工人汗水與記憶的老物件,靜靜地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80歲的退休干部李接印站在這些展品前,用他滄桑而有力的聲音向記者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我們親眼見證了巴州從土路到柏油路,再到如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的巨變。看到現在巴州的公路體系這么發達,群眾出行這么方便,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這些變化,是前輩們用汗水和智慧換來的,也是后人應該珍惜的。”李接印說。
如今,在公路上,機械轟鳴代替了人工的汗水,現代化養護設備正為巴州公路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巴州公路養護事業正向著更加智能化、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巴州的公路將會更加寬敞、平坦,成為各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黃金大道”。(記者 景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