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移栽辣椒苗。(圖片由梁佳提供)
梁佳(左)在指導工人加工配件。(記者 薛云少 攝)
梁佳的辣椒苗自動移栽機在地里作業。(圖片由梁佳提供)
梁佳的辣椒苗自動移栽機在移栽辣椒苗。(圖片由梁佳提供)
20世紀90年代后期,巴州焉耆盆地的工業辣椒種植逐漸趨于規模化,開辟出一條增收致富的陽關大道。
自此,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焉耆盆地便呈現一派繁忙景象:辣椒種植戶們搶抓農時,忙著進行雇工、購苗、栽苗等。田間地頭人潮涌動,到處是躬耕勞作的身影,其中就有焉耆縣五號渠鄉頭號渠村村民梁生明及其家人。
實際上,辣椒苗移栽期短,移栽要求高。長期以來,人工移栽辣椒苗時,一步一彎腰,三步一取秧,一天下來,腰酸背痛不說,移栽效率還很低,而且成本高。
為此,梁生明產生了發明一種移栽辣椒苗農機的念頭,把農民從繁重的移栽勞動中解放出來。
(一)追夢
2006年,梁生明在焉耆縣城開了一家機械維修店,加工配件、維修農機。隨后幾年,焉耆縣工業辣椒種植面積連年增加,需要的辣椒苗移栽工人也越來越多。
梁生明到地里測算了一下,人工移栽辣椒苗,每人每天最多移栽1畝多地,用工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最高時達到150元。
“真的太需要一臺移栽機了。”梁生明說,“可我搜集、查閱了好多資料,相關信息少之又少。我見都沒見過,怎么搞發明呢?”
2009年,機會來了。梁生明得知烏魯木齊要舉辦農機博覽會,二話沒說就跑去看。展會上,一臺進口的半自動移栽機讓他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機子嗎?”
整個會期,梁生明就只圍著這臺移栽機看,看機型、看結構、看演示,移栽機的作業模式,在他腦子里形成了基本的設計思路。
回到家里,梁生明一頭扎進自己的維修店,開始搞研究,連吃住都搬進了店里。他一邊照顧生意,一邊搞設計。
“最困難的是,搜集到的資料和數據,拿回來一看,根本就是‘水土不服’,還得全靠自己琢磨。”梁生明說,一段時間下來,僅設計的圖紙就摞了1米多高;有時設計好的配件,好不容易加工出來,往機器上一放,不合適、不適用,整個配件就廢了,必須重新設計。還有的配件,自己加工不出來,只能從其他地方訂購。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1年,梁生明研發的半自動移栽機成功地將秧苗移栽到大田。然而,當時國內的農機市場已經有了同類型半自動移栽機,自己研發的農機就沒有了推廣優勢。
怎么辦?梁生明獨自窩在維修店里,思考了一整夜。
“不能半途而廢。”第二天,他信心滿滿地告訴家人,自己要發明自動移栽機。
2012年初,梁生明研發的第一代自動移栽機終于問世。同年,他成立了公司,為第一代自動移栽機申請了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而他研發的自動移栽機真正走入市場,是2018年生產的第五代自動移栽機。
(二)圓夢
第五代自動移栽機下地后,立刻引起了椒農們的廣泛關注。
那時,焉耆盆地的椒農、辣椒苗移栽工人發現一個現象:在廣袤的辣椒田里,一邊是人工移栽辣椒苗,一邊是一臺方方正正的機器,在拖拉機的牽引下,將一株株辣椒苗移栽到地里,移栽速度還挺快,移栽效果還挺好……
而這一切,正是梁生明拉著自動移栽機到處做演示、做推廣的一種方式。通過一段時間的實地作業,數據顯示,一臺機器一天可完成20畝,相當于15個勞動力的工作效率,每畝可節約成本100元。
自動移栽機的好處顯而易見,椒農們將這個好消息迅速傳開。梁生明更忙了,要跑售后、解決機械維護問題,要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建議,給自動移栽機搞優化。一時之間,他難以“招架”。
這時,梁生明的兒子梁佳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和他一起下田間、搞試驗,不厭其煩地對設計圖紙進行改良,反復修改。
“我從小就在父親的店里玩,對機械維修有濃厚興趣。”梁佳說,他小時候就喜歡跟在父親身后,拿著錘子、扳手,裝模作樣地敲敲打打。大了一些,就幫著父親維修各類機器。在父親研究設計自動移栽機期間,他更是歡喜無比。“有些設計還是我想出來的。”梁佳自豪地說。
有志者事竟成!
經過反復試驗、不斷優化,新研發的自動移栽機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還有效提高了農作物抗倒伏能力,實現了農作物豐產、農戶增收。2019年4月,由梁佳自主研發的自動移栽機通過自治區農機推廣鑒定,并進入國家補貼目錄。如今,他所研發的自動移栽機已經升級到第七代,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創下多個第一。
“一次性實現自動取苗、投苗、破穴、打洞、覆土,實現每分鐘栽植140株,是人工的20倍。”梁佳說,這種自動移裁機不僅深受天山南北農戶的歡迎,還吸引來了上海、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的客戶。
2022年,在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上,梁佳參與的研發項目“膜上自動移栽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及應用”獲得了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三)筑夢
隨著業務拓展,梁佳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
“設計中心現有4個人,其中一名博士、一名碩士。”梁佳說,公司還招聘了18名周邊鄉鎮的富余勞動力。對于今后的發展,他早已定好目標,就是讓自動移栽機擁有機器視覺、紅外傳感,能夠更加智能、無人化地進行作業,讓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努力終會有所收獲!
多年來,梁佳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推廣移栽機上,免費為農戶做培訓,提高他們的機械操作水平。他通過現場講解、親自示范、集中培訓等方式,使農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移栽機的使用和檢修方法,還培養了一群農民技術員,帶動就業30人。自動移栽機推廣種植面積累計達10萬畝,為農戶收入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巴州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農機推廣科副科長金若成說:“梁佳研發的自動移栽機填補了巴州乃至全疆技術空白。機械化移栽可有效控制辣椒苗的行距、株距,省去了間苗、除草、補種等環節,彌補了人工移栽過程中深淺不一、株距不均等缺點。最新研發的第七代自動移栽機日作業畝數已超30畝,還成功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我愛發明》欄目。它真正讓辣椒苗移栽變得更加便捷、簡單、高效,實現了移栽全程機械化,成為種植戶的致富好幫手。”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州工業辣椒種植面積超50萬畝,擁有辣椒苗移栽機1328臺、辣椒采收機170臺。僅移栽、采摘環節就減少勞動用工2萬人,節本增效1.71億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梁佳堅定地說:“今后,我會繼續加大自主創新和科技研發力度,幫助家鄉農業產業向機械化、現代化發展,為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如今,梁生明父子兩代人的夢實現了,這也是巴州農機人埋頭苦干、刻苦鉆研,大力推進機械化、智能化,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的一個生動縮影。
巴州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主任王東林介紹,截至目前,全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87%、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率達78.11%,較70年前分別增加94.23%、77.54%;糧、棉、番茄等農作物已全面實現全程機械化,巴州農機已由品種局部需求轉入“種、養、加”全鏈條發展時期。(記者 薛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