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玉中的父親在為村民檢查身體。(圖片由茹玉中提供)
茹玉中在為村民把脈問診。(記者 廖軍 攝)
茹玉中的父親用過的醫療器具。(記者 廖軍 攝)
現在的村衛生室外景。(記者 廖軍 攝)
在博湖縣才坎諾爾鄉莫蓋圖村,有過兩個“茹醫生”:2021年去世的茹世道和他的兒子茹玉中。父子“接力”守護村民的健康50余載,見證了巴州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變遷。
子承父志 考上村醫
上世紀70年代,茹玉中的父親茹世道成為莫蓋圖村的“赤腳醫生”,靠一根針、一把草,走家串戶應急救難,承擔著村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任務。
“赤腳醫生”雖治不了大病、重病,但可治療頭痛腦熱、擦損外傷等常見病、多發病,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就醫。在茹玉中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的藥箱總是不離身,下地干活時也要把它放在田間。誰家有人突發急癥找到他,他挎上藥箱就飛奔前去。有時遇上暴雨、冰雪天氣,路不好走,哪怕有十幾公里,父親總能想辦法到達患者家里,因此深受村民敬重。
“剛開始,村衛生室只有一間破破爛爛的土坯房,里面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父親有一個藥箱,里面一般放著聽診器、血壓儀和一些基礎藥、急救藥。”茹玉中說,他記得父親每次拿回來的都是大瓶藥,然后父親再將藥分成小包裝。
茹玉中說,當時農村缺醫少藥,父親每次都是騎自行車到博湖縣人民醫院藥劑科進藥。有時,需要稀缺藥或緊缺藥,父親就要騎自行車到焉耆縣藥材公司進藥,來回40公里,這一騎就是近20年,自行車都騎壞了好幾輛。后來,父親換了摩托車,再后來也坐過班車。
“有一年,一對夫妻專程從阿克蘇過來找我父親看病。父親為他們租了一個房子,讓他們安心住在這里治療,這對我觸動挺大的。”茹玉中回憶道,當時很多村民沒錢看病,就“小病拖,大病抗”。雖然當村醫也掙不了什么錢,有時遇上困難的村民,父親也會分文不取。正是父親精湛的醫技和醫者仁心,讓他堅定了從醫的信念。
1985年1月,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決定,不再使用“赤腳醫生”稱謂,由“鄉村醫生”取代。至此,“赤腳醫生”開始淡出歷史舞臺。
1996年9月,茹玉中到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他回到了莫蓋圖村。2013年1月,茹玉中通過博湖縣鄉村村醫統一招聘,正式成為莫蓋圖村的鄉村醫生。
一心一意 情系群眾
2024年7月3日,記者見到茹玉中時,他正在為村民看病。
馬國營是博湖縣才坎諾爾鄉哈爾尼敦村四組村民,因腸胃不舒服專門來找茹玉中把脈問診。“茹醫生會中醫,醫術在周邊村很有名氣,我是專門過來找他的。”馬國營說,茹醫生給他把脈檢查后,開了一些藥,并告訴他保護腸胃的注意事項。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時有村民前來尋醫問藥。
接診完病人,茹玉中帶上血壓儀、血糖儀、血氧儀、聽診器等設備進行入戶走訪。“今天要去5戶重點人群家中開展體檢隨訪,以便密切掌握簽約村民的身體狀況。”茹玉中說,他通過入戶走訪,按時給村民送去健康服務。
“鄭姨,在忙的呢,我來給您檢查身體。”
茹玉中口中的鄭姨名叫鄭春華,今年74歲,患有高血壓。“小茹醫生是我看著長大的,他爸爸老茹醫生和我的年齡差不多,都是非常好的醫生。”鄭春華說,她患高血壓很多年了,平時有什么不舒服就直接去村衛生室,如果去不了就打電話,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趕來。
茹玉中一邊嘮家常,一邊拿出聽診器、血壓儀為鄭春華檢查身體。“鄭姨,血壓還是有點高,一定要按時吃藥,降壓藥還有嗎?”“藥還有呢,就是今天還沒吃。”茹玉中叮囑鄭春華要按時吃藥以及一些注意事項。
從鄭春華家里出來,茹玉中來到劉玉印家里,可劉玉印不在家,其妻子張云榮向茹玉中說明了劉玉印身體恢復情況。2023年春節前,劉玉印在家門口掃雪時突感胸口疼痛,張云榮趕緊叫來茹玉中。茹玉中初步檢查后覺得是心梗,建議立即到大醫院檢查。此時,劉玉印覺得沒那么嚴重,加上快過年了,認為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可是,茹玉中一再建議他去大醫院住院檢查。
經不住茹玉中的勸說,劉玉印和家人趕往巴州人民醫院,被診斷為心梗,當晚便進行了心臟搭橋手術。醫生說,再晚一些,病人就危險了。“多虧了茹醫生,我丈夫的命就是他救回來的。”張云榮感激地說。
與父親救急式的行醫不同,如今,茹玉中是全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中的一員,更多承擔著衛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任務。我國從2016年開始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前,巴州有家庭醫生團隊624個,臨床醫生556人,切實為各族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堅守陣地 無悔人生
2021年12月15日,茹世道因病去世。他在村衛生室堅守了48年。父親的去世讓茹玉中更加堅定地選擇扎根基層,守護村民健康。
2013年11月,博湖縣進行鄉村標準化建設,村衛生室也位列其中。如今的村衛生室寬敞明亮、六室分開、布局合理、制度齊全、規范有序,電腦、血壓儀、脈枕等設備一應俱全,就醫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藥房有126種藥,基本能滿足村民就醫需求。
“現在,我們不僅藥的品種多了,進藥也越來越方便。”茹玉中說,他現在都是自己開車去鄉衛生院進藥,也就4公里左右。有時,需要一些特殊藥品,可以提前給鄉衛生院報計劃。藥到了,鄉衛生院工作人員會直接送過來,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用藥。
“醫生講的是良心,要讓病人用最少的錢換最好的療效。”茹玉中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我不會給病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醫生不能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醫德。”
“如果遇上村衛生室解決不了的問題怎么辦?”
面對記者的疑問,茹玉中說,村衛生室平時只有我一個人,但我們有一個衛生服務團隊,團隊有4個人,有全科醫生,還有專業的護士。當村衛生室救治有困難時,鄉衛生院和縣醫院可以遠程指導,第一時間掌握患者情況,方便患者及時轉運,讓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茹玉中是一個愛鉆研和學習的人,每當遇到難題,他都會主動到鄉衛生院或縣醫院請教。現在,他的中醫水平越來越高,尤其是針灸、推拿、拔罐和刮痧,受到村民稱贊。“我們每年還有一個月的脫產學習,一般在新疆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或新疆第二醫學院,主要學習常見病的診治和中醫適宜技術等。”說起現在多形式的業務學習,茹玉中感嘆真是太方便了,“父親那時候更多的是自學,和現在根本沒法比。”
莫蓋圖村現有村民1066人,其中慢病患者100余例。茹玉中都為他們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進行定期隨訪。“我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了如指掌,誰患有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有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我都一清二楚。”茹玉中說,只有對村民健康狀況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關注他們的各項體征變化。
如今,村民看病方便了,村醫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我父親的收入從剛開始的幾十元,逐漸到后面的幾千元,增長是比較慢的。我現在加上各種補貼和普通門診檢查費,收入還是不錯的。”茹玉中說。
如今,茹玉中的兒子也走上了他的道路,現在是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學生。“我接了我父親的班,希望將來我兒子也能接我的班。”茹玉中自豪地說。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莫蓋圖村將會迎來它的第三任“茹醫生”。(記者 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