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焉耆縣五號渠鄉阿倫渠村道路。(通訊員 馬青燕 提供)
現在的村落小廣場。(通訊員 馬青燕 提供)
村民馬桂芳家的農家樂。(通訊員 馬青燕 提供)
標準化防滲渠。(通訊員 馬青燕 提供)
二十世紀90年代的灌溉渠。(通訊員 馬青燕 提供)
焉耆回族自治縣成立70年來,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業生產規模穩步推進,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二十世紀80年代的焉耆農村,道路崎嶇不平,房屋破舊矮小,環境雜亂不堪,交通也極為不便。時光飛逝,如今的農村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穿過典雅古樸的門樓,走進焉耆縣五號渠鄉阿倫渠村,處處能感受到70年來“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巨變。
一條條柏油巷道干凈整潔,一個個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呈現出一幅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
漫步其間,杏樹、桑樹、李子樹,果實掛滿枝頭,陣陣果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叮咚!”
“您好,您訂的辣皮子已發貨,請注意查收。”在阿倫渠村農家小院內,村民冶金花正通過手機忙訂單。
焉耆盆地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造就了焉耆縣獨特的“三紅”產業。這里產的紅辣椒是制作干辣椒、辣椒醬以及食用紅色素的絕佳原料,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伴隨短視頻平臺和電商行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借助短視頻來記錄美好鄉村生活,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自家的農作物,讓“焉耆紅”被更多人知曉。阿倫渠村的冶金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民拎著筐子去鄉里、縣里賣東西的傳統銷售方式?,F在,農民坐在家中就能將自家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冶金花感慨電商給農產品銷售帶來的便利:“想當年我們都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日子,對電話、電腦這些高科技產品都覺得新奇無比,可如今就像做夢一樣,不僅這些都有了,而且家家戶戶還有了小轎車。出行變得極為便利,生意在小小的手機上就能進行。銷售旺季,每月的訂單都在1000單以上?!?/p>
沿著村里的主干道繼續往前走,能看到不少農家樂業主正在招呼過往的顧客。
“你好!這是菜單,看看想點些什么?”
“老板,你們這兒都有啥特色菜呀?”
“要說特色,當然是我們這兒的草膘羊了。它是散養吃草長大的,肉質鮮嫩,沒膻味,無論是烤、燉還是炒,都是絕佳的美味……”這位熱情的大姐就是村里芬芳農家樂的主人馬桂芳。
近年來,交通的便捷讓鄉村與城市互動更加頻繁,越來越多的城市游客走進鄉村,品嘗新鮮的食材、領略別樣的味道、享受優美的環境。土地流轉后,村民吃上了旅游飯,馬桂芳就是其中一位。
2020年,在村里的支持下,馬桂芳和妹妹一起投資100萬元,改造自家4畝院子,打造成農家樂。
走進她的農家樂,綠樹成蔭,玫瑰花香氣四溢,賓客接踵而至。
3年來,馬桂芳不斷完善農家樂的設施、環境以及菜品口感。芬芳農家樂成為阿倫渠村的一張亮麗名片,承接各類婚慶、喬遷、團建等宴席,實現增收翻倍。建設農家樂的投資,3年時間也全部回本,還解決了4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當被問及其成功的訣竅時,馬桂芳面帶喜色地說:“國家的政策太好了!我們的村子建設得太美了。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馬路通到家門口,路兩側樹綠花紅,房屋排列整齊有序,鄉村景色就像畫一樣。倘若沒有美麗鄉村建設,就不會有我們的農家樂?!?/p>
如今村里道路平坦通暢,自來水接入各家各戶,天然氣也通到了每家每戶。村子里民族團結廣場、民族團結大舞臺、科普館、民俗館、籃球場等文體娛活動場所分布其間。閑暇時,村民們便相約到此,跳舞、唱歌、健身、下棋、聊天。
村民多力坤·吐遜感慨道:“以前只有村委會有個籃球架?,F在村里的建設實在是太好了,科普館、衛生室、圖書室、美食街、垂釣池、籃球場……設施齊全,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何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p>
國家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莊美了,村民口袋鼓了,村民樂了。
近年來,阿倫渠村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養殖業。該村依托緊鄰焉耆縣活畜交易市場的優勢,將良種繁育和育肥相結合,建成集標準化牛羊畜禽養殖、飼草料儲藏加工、畜禽糞污處理于一體的千畝養殖小區,通過“大戶帶小戶”的模式,促進家家戶戶增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養殖產業發展格局。
此外,阿倫渠村還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吸引種植專業合作社完成土地流轉4900余畝,帶動29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季節性務工。同時,對接縣域內晨光生物科技集團、中糧番茄、明有食品、帝方食品等龍頭企業,建立訂單農業,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促使該村成為小麥、辣椒、番茄等農作物的生產基地。
阿倫渠村黨總支書記沙曉云介紹,2023年村集體收入58.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2.8元。目前,該村共有75座育苗溫室,2個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種植“兩紅”(工業番茄、色素辣椒)為主。土地規模化、科技化管理后,產量相較之前大幅提升,就西紅柿而言,每畝地可多產出4噸。牛羊年均存欄達1.5萬頭(只)、家禽年均存欄達3萬羽。通過“四區”分離,引導村民科學規劃庭院,發展庭院經濟,目前有2戶村民開辦農家樂,戶均年收入15萬元。
為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助力鄉村發展,阿倫渠村憑借城鎮商業圈發展和城郊村交通便捷優勢,制定“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目標,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連接東城新區和鄉政府的桑杏大道、環東城新區20分鐘徒步打卡游樂圈;打造一組農家樂親子游、三組生態觀光采摘民宿區、四組夜市等點位為主的一環多點業態。該村年均接待游客及當地食客6萬余人次,經濟收入70余萬元。
近年來,阿倫渠村榮獲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自治區鄉村振興示范村、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70年滄海桑田,阿倫渠村完成了羽化成蝶的非凡歷程,書寫了時代發展的輝煌,奏響了焉耆人民筑夢前行的鏗鏘足音。(記者 衡紅麗 通訊員 馬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