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和碩縣城風景如畫。(特約記者 蘇強 攝)
如今的和碩縣城風景如畫。(特約記者 蘇強 攝)
如今的和碩縣城風景如畫。(特約記者 蘇強 攝)
過去的和碩縣人民政府大樓。(圖片由和碩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過去的和碩縣影劇院。(圖片由和碩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過去的和碩縣農貿市場。(圖片由和碩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和碩縣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地處東疆、南疆、北疆交會處,是巴州東大門,素有“龍駒之鄉”的美稱。
70年時光輪轉,70年砥礪蝶變。查閱城建檔案,走進塵封的歷史,打開共同的記憶,見證這座邊陲小城從破舊到繁華,從灰暗到明亮,從閉塞到通達……
70年來,歷經時光的打磨,在注重縣城基礎功能提升及關注民生所需的基礎上,和碩縣以“綠色、生態、宜居”為目標,持續推進城鄉建設,從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發展為綠色宜居之城,走出了一條翻天覆地的城鄉建設之路。
今年63歲的王德俊,是土生土長的“老和碩”。4月24日,得知記者在和碩縣委老干部局向老一輩建設者征集縣城變遷的老照片和舊文獻時,他饒有興致地前來參加。
座談現場,一張定格于1977年的團結路老照片令他思潮翻涌:“你看,上世紀70年代,團結路還不是現在這樣寬敞的大馬路,而是一條泥濘小路,全長也就100來米,四周都是戈壁灘,中間夾雜著一些民房,好像是店鋪?!?/p>
距離縣委老干部局不遠處的和碩縣檔案館內,一本珍貴資料《和碩年鑒·大事記》記錄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建設歷史。建州初期,和碩縣基礎設施薄弱,投資不足。1955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5萬元,到197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也僅188萬元。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財政實力增強,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13-2023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122.18億元,交通、水利、電力、城建、通信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投用,和碩縣經濟社會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如果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1970年,在王德俊兒時的記憶里,和碩縣城的大小就如同一個“指甲蓋”,用當時最流行的一句順口溜來形容,那就是“一個匣子全縣聽,一根香煙逛全城?!奔幢阏驹谧罘比A的“大十字”路口,放眼望去,東、南、西、北四條不足百米的馬路,都能盡收眼底。
后來,隨著道路不斷擴寬以及一輪又一輪的城鄉建設,才有了現在繁華的模樣。“城鄉巨變,滄海桑田!”王德俊感慨道,現在春天去葡萄公園賞花,夏天去濱河風景帶避暑休閑,生活變得更加舒展。
翻開《和碩縣志》,四縱八橫、幾經更迭的路網建設,構成了縣城的血脈和骨架;新建、續建的交通樞紐,環射成網,重塑和碩城建時空。
“以前,人們出行基本靠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倍×亓纸衲?0歲,60年前不遠千里從陜西來新疆支援建設的他,參與并見證了和碩城鄉發展變遷的全過程。
“我是一名轉業軍人,原先在巴州人民醫院工作。由于和碩縣醫療技術人才緊缺,根據組織的安排,上世紀80年代,我應邀來到和碩縣人民醫院工作?!倍×亓终f,以前,縣城交通運輸網絡還不發達,從和碩縣到庫爾勒市的百余公里路途,需要等大巴車坐滿乘客后才能出發。一來一往耗時一天,不僅耽誤時間,還消耗精力。
進入90年代,隨著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以公路、鐵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網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底,和碩縣公路總里程達1197.58公里,鐵路達143公里,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體系不僅拉近了與周邊縣市的距離,還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題?,F在,去庫爾勒市走親訪友乘坐火車只需1小時,高速自駕1.5小時就可到達。看病就醫再也不用畏懼距離,非常方便。
在歷史的長河里,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自然少不了產業的支撐。改革開放以來,和碩縣建筑業和房地產業不斷創新發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百姓宜居宜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61歲的杜新民是和碩縣老一輩住建人。1982年,從土木建筑專業畢業的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烏魯木齊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開展城鄉建設。四層高的原政府大樓以及可容納一千余人的影劇院,這些上世紀80年代在當地叫得響的標志性建筑,都有他參與建設的身影。如今,昔日地標性建筑歷經時代變遷,成了老照片、舊影像中才能捕捉的記憶。
而建筑業在奏響民生新篇章的同時,也撬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和碩縣科學規劃住房建設,引導房地產業加速從“粗放增長”向“質量優先”轉變,從“本域經營”向“跨界發展”轉變,在建立“經濟適用房、商品房、公租房”等住房模式的同時,實現了與文教衛體娛、旅游、養老、金融、商貿物流、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等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城鄉建設沒有休止符,最終目標是維護和發展民生。
綠色,是城鄉發展永恒不變的底色。為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和碩縣以創建全國園林縣城為契機,實施了一批歷史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力度最強的城建工程。
2009年,占地面積1060畝的葡萄公園破土動工;2010年,和碩縣興建濱河風景帶,占地面積572畝,這里成為居民們放松身心、享受悠閑時光的絕佳去處。隨后,和碩縣北干渠風景帶、種植田景觀區、山石文化景觀區和臺地雕塑景觀區相繼落成,城建也從最初的改擴建時期,進入到了打造公園文化底蘊的階段……
和碩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房地產管理辦公室主任孟開介紹,進入21世紀,和碩縣在“綠”字上做文章,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構建精神高地,傳承和培育城市文化,讓城市既有現代感,又有歷史感。隨著葡萄公園、團結公園、濱河風景帶、北干渠景觀帶等一批新時代標志性建筑的相繼落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城市建設新畫卷也徐徐展開。一步一景的生態公園,成為了縣城的文脈和群眾向往的宜居家園。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截至2023年,和碩縣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54.23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40.1%,綠化覆蓋率達43%。
如今,“城在園中建,人在畫中游”已成為和碩縣城居民休閑生活的真實寫照。
“每當傍晚,一家人散步經過葡萄公園或濱河風景帶時,聽見里面傳來的陣陣歌聲,看見廣場舞大媽們躍動的身影和曼妙的舞步,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和碩縣居民陳翠萍自豪地說。
70年櫛風沐雨,70年蛻蛹化蝶。驀然回首,和碩縣城發展變遷中每一個節點的細微變化,無不回響著和碩人民筑夢前行的鏗鏘足音。(記者 謝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