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二年拍攝的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席子木呼爾村一農家小院。(通訊員 年磊 攝)
二〇二三年,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席子木呼爾村干凈整潔的柏油路。(通訊員 年磊 攝)
二〇二三年,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烏蘭再格森村干凈整潔的巷道。(通訊員 年磊 攝)
2020年,博湖縣種植的10萬畝色素辣椒喜獲豐收,火紅的辣椒鋪滿了晾曬場,在一望無際的金秋田野上顯得十分耀眼。(通訊員 年磊 攝)
說起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可能很多人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一個詞——貧窮落后。那時候的農村,仿佛與世隔絕,與城市之間的鴻溝難以逾越。農村戶口,曾是許多人心中的痛,因為它意味著就業難、待遇低,甚至找媳婦都成大問題。
時光荏苒,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村,早已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寬闊的馬路,成排的路燈;小鄉村里車來人往,家家吃上了旅游飯……近日,記者走進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聆聽鄉親們的逐夢故事,感受他們眼中的鄉村巨變。
拿著手機,看著網上從全國各地“飛”來的訂單,烏蘭再格森村三組村民、吉玉民舍負責人韋靜波感慨著網絡帶來的便利。
吉玉民舍是韋靜波將自家小院重新規劃打造而成的。小院整潔漂亮、布局合理,蔬菜多樣的種植區、牲畜滿欄的養殖區、整齊劃一的生活區,讓人眼前一亮。
吉玉民舍主體建筑是一棟兩層小樓,樓內做了簡易裝修,共有14套客房,一次可容納三十余人住宿休憩。樓頂做了露臺,站在露臺上可以望見四周農田,還能看見不遠處鮮花盛開的果園。露臺四周用彩燈點綴,住客們晚上可以在此吃燒烤、喝啤酒,農家味和現代元素的結合,讓這家民宿迅速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韋靜波的公公聶新玉今年80歲,特別喜歡和78歲的老伴開著代步車四處轉轉。“以前哪敢想會有現在的好日子。現在,哪都好得叫人不敢相信。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轉、多享福。”
韋靜波說,之前一直務農的丈夫,2008年在鄉里的帶動下買了一輛挖掘機干活掙錢,攢下了一些資金。2019年,看到縣里旅游產業越來越紅火,加上政府支持搞旅游業,于是,她和丈夫決定開民宿。他們利用自己家的院子蓋起了二層樓,按照快捷酒店的標準裝修出了標準間、大床房、家庭房,在攜程、美團上注冊之后,開始接全國各地游客的訂單。2023年,全年毛收入達到了30多萬元。前不久的小長假,房間幾乎全部訂了出去。現在女兒被送去學酒店管理,他們對未來的好日子有了更多的期盼。
72歲的村民蘇濱潭感慨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的便利,“以前,農民是拎著筐子去鄉里、縣里賣東西。現在,我們坐在家里也能把東西賣到北京、上海……”
蘇濱潭說:“想當年我們都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日子,那個時候聽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覺得遙遠得像夢一樣。現在,不僅這些實現了,而且農村家家有汽車,買賣東西都在手機上。”他有小菜園,有油桃樹、葡萄樹,還養的有羊,一年的收入很可觀。
烏蘭再格森鄉鄉長道爾加拉介紹,該鄉毗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博斯騰湖,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該鄉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村民們依靠發展旅游業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穩。
在烏蘭再格森鄉往大河口景區的路邊上,一排排旅游驛站的木屋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這是博湖縣農旅融合的一張靚麗名片。
道爾加拉介紹:“我們將充分利用旅游驛站,給全鄉設施農業和庭院經濟種植戶提供一個銷售平臺,著力把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讓全鄉農戶都能吃上旅游飯,掙上旅游錢。”
努熱古麗·加帕爾是烏蘭再格森鄉烏蘭再格森村四組村民。自2010年起,她就在庭院種植各種蔬菜,施的都是農家肥。現在,她每天采摘新鮮蔬菜去旅游驛站賣,一天有四五十元的收入。
烏蘭再格森鄉烏圖阿熱勒村村民賈德良在自己的農味園農家樂里忙著給游客做大盤魚。賈德良家里有27畝地。這些年,博湖縣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賈德良就想著依靠旅游來掙錢。因為他家的地距離大河口景區較近,有發展旅游業的地緣優勢。2017年,他在自家地里種上了果樹,開起了農家樂。這幾年來,農家樂的收入很不錯。最讓他覺得有價值的是,他還通過農家樂幫助了村里的困難戶。
賈德良是個有想法的人。他希望自家的農家樂更具文化特色,便搭起棚子,種上葡萄,在院內擺放平時收集的奇石和樹根,增添了農家樂的文化韻味。他不僅在農家樂的建設上很用心,還用心鉆研菜品,每年都會推出新菜品。他希望自己的農家樂生意冬天也能旺起來,便建了玻璃暖房。“建成玻璃暖房,就不受季節的影響了,客人什么時候來,都能在綠意中體驗到鄉村旅游的趣味。”賈德良說。
道爾加拉告訴記者,烏蘭再格森鄉利用毗鄰大河口景區的優勢,打好“西域沙漠王”油桃、俄羅斯8號大櫻桃等特色林果品牌,通過訂單式銷售助農增收。開發席子木呼爾村700畝魚塘,通過“支部+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引進蓮藕新品種,養殖魚蝦,打造集采蓮、賞花、垂釣、野炊于一體的旅游景觀,成為背包客、自駕游的“休閑垂釣宿營地”。鼓勵發展庭院經濟,開發利用好農戶住宅、院落和房前屋后閑置地,用好“惠農備耕貸”“農貸通”等金融產品,不斷擴大種植養殖規模,讓散發農家鄉土氣息的“土肉、土菜、土糧”成為游客餐桌上的美食,讓“小庭院”填補“大市場”。豐富鄉村旅游新業態,打造席子木呼爾村“沃野游”,形成“西海驛站—環湖公路—幸福園民宿”2公里閉環圈,沿路增設農家金谷研磨小作坊、蘆葦編織農家院、美麗庭院示范戶、七彩采摘園等,配備觀光馬車、自駕電瓶車、雙人自行車供游客騎行,舉辦自行車比賽、馬拉松等賽事活動,讓游客在娛樂中體驗和感悟“故鄉情、家鄉美”。同時,組織開展非遺文化培訓班,依托烏麗奇刺繡坊,制作游客喜愛、能夠帶走的伴手禮,展現“蒙古族刺繡、薩吾爾登舞蹈、長調、托布秀爾彈唱”風采,讓民間藝人在寓教于樂中增收致富、傳承技藝。
目前,博湖縣5鄉2鎮25個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通車率均達100%;實現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9.65%,水質達標率100%,農村供水保障率達到95%以上。(記者 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