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湖鄉村民庭院一角。(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游客在老草湖的湖泊里坐船游玩。(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草湖鄉經過20多年的建設,房舍儼然、綠樹成蔭,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草湖鄉寬闊筆直的道路。(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未開發建設時的草湖鄉一片荒蕪。(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草湖鄉村民曾經居住的土坯房。(圖片由輪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出輪臺縣城,向東南方向十余公里就是草湖鄉。
時值5月,眼前的村莊掩映在一片綠色當中。3條主干道平安路、和諧路和幸福路兩旁房舍儼然、綠樹成蔭、鮮花綻放,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48歲的買合木提·馬木提在這個生態搬遷點生活了22年,見證了村莊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荒蕪到繁茂的全過程。
“我們把以前生活的地方叫老草湖,這里叫新草湖。不管是老草湖還是新草湖,都是我們的家!”買合木提現在是草湖鄉博斯坦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看來,這次搬遷一舉兩得,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持續向好,人們的生活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公里,大片原始胡楊林分布在流域河道兩側。長期以來,塔里木河中游地區分布著長100公里、總面積147萬畝的天然胡楊林和灌木林帶,是維護綠洲生態和生產安全的屏障。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水資源無序低效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大片胡楊林衰敗。
在此背景下,2002年,地處塔里木河中游的輪臺縣啟動實施塔里木河治理移民搬遷工程,草湖鄉4個村400多戶農牧民整體搬遷至新草湖,退出的1萬多畝耕地全部種植了生態林。
“賺錢難、看病難、上學難,樣樣都難!”這是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的老草湖留給買合木提的記憶。
“去一趟縣城趕著馬車要走兩天,后來坐拖拉機也要在塵土飛揚的砂石路上顛簸一天。那時村里有一臺發電機,每晚只供3個小時的電。沒電的時段,孩子要看書學習,只能點蠟燭甚至柴油燈?!辟I合木提至今還記得,早晨起來嗓子里難受,眼睛也被煙熏得發紅。
2002年11月,第一批村民開始搬遷,買合木提從世代居住的老草湖,搬到了有水、有電、道路寬闊、基礎設施齊全的新草湖,徹底與“每天供電3小時,人畜共飲河壩水,馬車兩天到縣城,用羊換面過日子”的生活告別。
生態搬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草湖鄉地廣人稀,土地含堿量極大、降雨稀少,種植棉花、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增收空間小。近年來,鄉里鼓勵村民進行土地流轉,解放雙手,富余勞動力通過打零工、穩定就業等方式增加收入。各村還通過發放雞苗、菜苗,種植西瓜等方式,讓小庭院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園。
為了讓搬遷后的村民盡快增收致富,草湖鄉還大力發展特色養殖。草湖小山羊是巴州獨一無二的牲畜品種,而草湖鄉則是小山羊養殖的重點地區。目前,全鄉畜牧業存欄4.74萬只,每年出欄約1.8萬只。畜牧業成為草湖鄉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35歲的阿克提坎村村民阿不都熱依木·蘇來曼,在老草湖承包了150畝地種玉米,在新草湖養了20多頭牛,最近兩年又開始養殖兔子。“每年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日子越來越好了!”幾年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阿不都熱依木自豪地說。
2017年,草湖鄉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23年,全鄉農牧民年人均收入達17484元。
“我們既搬出了‘綠水青山’,還開啟了農牧民的幸福生活?!币娮C了草湖鄉生態搬遷全過程的買合木提認為,只要方法對、路子正,百姓幸福與生態良好可以相得益彰、互惠共贏。
經過多年治理,老草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湖泊、濕地、河溝交織,胡楊與紅柳遍布塔里木河兩岸。濕地上,可以看到白鷺、黃鴨、黑鸛,胡楊林里還有黃羊跑來跑去。
老草湖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當地群眾也從中看到了商機。英蘇村村民赫依提·阿卜杜力、貝麗柯孜·艾海提夫婦去年9月在這里辦起了農家樂,用自己拿手的美食招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去年經營了一個月,賺了萬余元。今年準備早一點開門,生意應該會好很多?!睂υ诶喜莺洜I農家樂,赫依提充滿信心。
“以前住房差、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現在家家住新房、有院子,家用設施接近城里,公共服務完善便利……和村民聊天,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態搬遷搬對了,日子越來越紅火了!”草湖鄉副鄉長史愚德說。
現在的新草湖曾經是塊“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風吹沙粒跑”的荒地。日夜奔流的塔里木河水滋潤了這方土地,讓這里“長”出了村莊,“種”上了希望,讓草湖人在戈壁灘上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記者?陳彥強?通訊員?李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