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縣農村新貌。(記者 王建剛 攝)
若羌縣吾塔木鄉果勒艾日克村村民羅有才現在居住的兩層小樓。(記者 陳彥強 攝)
羅有才以前居住的土坯房。(圖片由本人提供)
若羌縣農民上世紀50年代居住的地窩子。(圖片由若羌縣委宣傳部提供)
現在村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是轎車。(記者 陳彥強 攝)
從縣城穿過日夜奔流的若羌河,就是若羌縣吾塔木鄉果勒艾日克村,60歲的村民羅有才笑著從自家庭院里走了出來。
羅有才的身后是已經住了15年的兩層小樓。13年前,他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樓房?,F在,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羅有才和老伴經常開著轎車在縣城和村里往返。
5月,來自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干燥的風拂過村莊,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棗花香。
“你吸吸鼻子,是不是特別香!”羅有才說,棗花是香的、棗兒是甜的,既甜又香的大紅棗兒改變了若羌農民的生活。
“以前的日子,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窮!”羅有才感慨,住樓房、開轎車,年收入幾十萬元,在20多年前這樣的生活他做夢都夢不到。
上世紀70年代末,羅有才和周圍農戶一樣,種植蘋果、桃子、石榴等水果。由于若羌那時風沙災害嚴重,一年下來,幾乎沒有什么收成。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大家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比以前的1000元好一些?!痹诹_有才的記憶中,從2000年嘗試種植紅棗開始,他的日子終于有了盼頭。
2001年,若羌縣委、縣人民政府發布了《若羌紅棗發展綱要》,紅棗科技服務中心也適時成立。若羌縣紅棗產業從此拉開了發展序幕。
羅有才當初選擇種植棗樹也曾猶豫過,“畢竟從種下到結果需要好幾年,其間幾乎沒有什么收益。可是看到縣委、縣人民政府下決心發展紅棗產業,我就有信心了。”
2005年,羅有才種植的8畝冬棗賣了10萬元。
“我這輩子哪見過這么多錢啊,一摞摞錢放在面前,點了又點,數了又數?!绷_有才種植紅棗掙錢了,那些持觀望態度的村民開始琢磨如何種植紅棗發家致富。
當年,若羌紅棗獲得大豐收,產量突破3000噸,僅此一項就給農民帶來1575元的人均純收入。
2013年,羅有才種植的50畝紅棗賣了130萬元。他記得,那年灰棗的價格特別好,畝產也達到了1000余公斤。
若羌的紅棗產業一炮打響,成為全疆紅棗產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沙漠周邊地區群眾致富樹立了榜樣,南疆其他地區積極借鑒若羌經驗,紅棗種植成為當時南疆貧困農牧民擺脫貧困的支柱產業,紅棗產業為南疆農牧民開拓了脫貧攻堅的新途徑、新領域。
然而,隨著紅棗種植面積的快速增長,紅棗價格持續走低。為增強若羌紅棗的市場競爭力,從2017年起,若羌縣啟動實施紅棗提質增效工程,鼓勵引導棗農采取棗樹疏密間移、施用農家肥等措施,推動若羌紅棗提升品質。
果勒艾日克村成立了人才工作室,富有紅棗種植經驗的羅有才成了技術骨干,他的紅棗地也成了紅棗種植實踐教學點,對村民進行棗樹疏密、積造有機肥等技術指導和培訓。
“大家現在種紅棗不再只追求產量,而是在質量上下功夫,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惫瞻湛舜濉凹t石榴”紅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理牙生·玉素甫深有體會。
牙生和羅有才一樣,也是若羌第一批種植紅棗的農民?!拔易疃鄷r種植了86畝,現在還有50畝紅棗樹。”牙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合作社的管理上,為缺少種植經驗的紅棗種植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是紅棗讓大家過上了好日子,也讓這個村莊大變樣!”在牙生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村民家家住土坯房,村子里樹也很少,道路崎嶇不平,農忙時節,經常能看到翻在路上的架子車。
“以前村子里要啥沒啥,現在要啥有啥!”牙生笑著說,村里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完善,跟城里生活沒什么兩樣,甚至比城里還愜意。
村民愜意的生活,來自逐年增長的收入?!?023年,村民人均收入達3.3萬元。村集體收入130萬元?!惫瞻湛舜妩h總支書記王俊說,除了種植紅棗,村里也建起了純凈水廠,創辦了棗香酒店,有了自己的產業,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顆紅棗”撐起共同富裕的一片天。果勒艾日克村是若羌農民種植紅棗致富的一個縮影,村莊也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而舊貌換新顏。
隨著紅棗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加速,吸引眾多紅棗加工企業落戶若羌。
2022年以來,若羌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有棗酒、棗泥、棗醋、棗飲料、紅棗膳食纖維等精深加工產品項目。2023年,產業園實現總產值53.01億元。
若羌,正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記者 陳彥強 通訊員 孟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