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在龍山遠眺庫爾勒城市景色(資料圖片)。
四月十七日,在龍山遠眺庫爾勒城市景色。
上世紀90年代,獅子橋附近的孔雀河(資料圖片)。
四月十七日,獅子橋附近的孔雀河。
庫爾勒市位于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距有“死亡之海”之稱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直線距離僅70公里。
上世紀80年代,這座城市一到春季,風沙直撲而來,灰蒙蒙一片。
“我記得,以前龍山還不叫龍山,光禿禿的,都是石頭。一刮風,滿城沙;一走路,滿腿土?!苯衲?6歲的庫爾勒市民李接印對這座城市記憶深刻。談及那時的庫爾勒,他總會抬手比劃著走路揚起的沙土。
荒山、沙漠、戈壁荒灘,土壤貧瘠,植被稀少,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空氣干燥,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一度嚴重制約庫爾勒市的經濟社會發展。
如今,從龍山遠眺庫爾勒市,郁郁蔥蔥的樹木與城市渾然一體。
庫爾勒用城中的綠樹、芳草、紅花,創造出了一個綠色奇跡。
4月16日,在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苗圃,88歲的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王成幫扛著鐵鍬,帶著幾位園林工人開始一天的勞作。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撐。從1997年開始,庫爾勒市提出“讓庫爾勒綠起來”的口號,全市各族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豪情,喊出“讓庫爾勒綠起來”的壯語,向荒山進軍,向戈壁進軍,全民動員,植樹造林。
王成幫便是荒山綠化中的一員,一名綠化義務兵。
為了庫爾勒市的城市綠化,王成幫已經在這里奮戰了數十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成幫柳”更是培育了十幾代,在荒原上植樹育苗超過百萬棵。
漫步孔雀河畔,微風吹過,楊柳依依,“成幫柳”成為庫爾勒城市的特有標志。
“原來的小苗苗長大了……”看著栽種在孔雀河邊的“成幫柳”茁壯成長,王成幫說,有了樹才有綠色,有了綠色才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好好生活。
良好的環境來之不易,生態文明已經在每一個庫爾勒人心中生根發芽。人們參與生態建設的熱情日益增長,愛綠、造綠、護綠的意識逐步增強。
作為城市綠化中的一員,今年51歲的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苗圃工作人員張翠翠已經在城市綠化這個崗位工作20余年。“成幫柳”、小葉白蠟、法國梧桐……她參與培育、種植的樹木,見證了庫爾勒市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人人播綠,人人護綠,居住環境逐年改善,樹木質量顯著提高,這座城市真是越來越美了!”張翠翠說。
春日暖風和煦,在庫爾勒市龍山生態防護林,樹木抽出了新芽、長出綠葉,迎風挺立,生機勃勃。
山丘土層薄,干旱瘠薄,要揮動十字鎬,在堅硬的巖石上挖出樹坑后,再從幾十公里外運來土填在坑里。誰能想到,上世紀90年代,想要在龍山上種活一棵樹太難了。
為了讓荒山變綠洲,庫爾勒市立下愚公志,以堅韌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
種植抗逆性強、耐鹽堿、耐干旱、耐貧瘠土壤的檉柳(紅柳)、胡楊、沙棗,引入節水灌溉技術……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龍山10萬畝綠化的成就,“綠色”成了城市邊緣的防線。
年年植樹樹成蔭,代代造林林成森。從最初的寥寥幾棵樹,到如今構筑起綠色“長城”,昔日光禿禿的荒山已變成青山。
龍山應運而生,成為庫爾勒市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好的見證。
“自從龍山綠化以后,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綠?!崩罱佑≌f起龍山今昔變化很感慨。如今,綠海綿延,鳥語花香。清晨、傍晚,他喜歡到附近的公園、河邊走一走,更愿意帶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到龍山登高遠眺。那“滿城沙、滿腿土”早已不復存在,放眼望去滿目皆綠意。
對于居住在庫爾勒市的人而言,這滿城的綠意是他們幸福生活的無盡源泉。
穿行于梨城街頭,猶如置身于一座大公園,城在綠中,路在林里,房在園中,人在景內,清新的空氣和綠色成為庫爾勒的底色。
眼下,正是春季綠化的關鍵時期,庫爾勒市即將完成195萬株喬灌木新植與補栽,120萬株花卉已經開始種植。
截至目前,庫爾勒市城區綠地面積4073.42公頃,綠地率41.18%,綠化覆蓋率44.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8平方米。
擴展“綠面”、提升“綠線”、營造“綠點”……近年來,庫爾勒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市”理念,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大力實施“口袋公園”,建設街頭景觀小品,優化道路綠化,有效治理裸露土地,打造“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的梨城美景,讓城市形象有了新變化。
“我們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提升園林綠化水平,豐富綠化景觀,努力打造留得住美好記憶、有溫度、有品位的綠色開放空間,讓梨城始終充滿綠意?!睅鞝柪帐袌@林綠化事務中心副主任郭維說。
逐“綠”而生,向“綠”而行。庫爾勒市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更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這座城市因盎然綠意變得更加美麗,人們也因綠色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一棵樹,一片林,一城綠,這是庫爾勒向著綠色奮力前行的壯麗征程,亦是繪制錦繡畫卷的神奇畫筆,記錄下“塞外明珠山水梨城”幾十年來的綠色崛起。(文/記者 趙爽 圖/記者 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