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瘦會扛不住意外急癥,一起來科學減重
“追求極致瘦并非健康標志”這一觀念被廣泛接受,因為瘦并不等同于健康。實際上,體重過輕的人在遭遇突發急癥時,相較于體重正常的人,可能更為脆弱。“瘦弱者面對急癥更易受影響”這一說法并非夸大其詞。
太瘦不利于抵抗疾病
突發狀況時,營養儲備不足
人體就像一座需要充足資源的城堡,而營養儲備就是這些必需的資源。當面臨如嚴重感染、大型手術或創傷等緊急狀況時,身體將迅速進入高度消耗狀態,迫切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營養來支持損傷修復和疾病對抗。然而,體重過輕的人往往缺乏足夠的營養儲備,特別是關鍵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在緊急時刻,這種“資源短缺”會導致身體難以應對高強度的修復需求,從而增加并發癥的風險。
疾病侵襲時,免疫力低下
營養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包括蛋白質、維生素A、C、D、E以及鋅、鐵等在內的多種營養素都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太瘦的人往往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這會導致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活性降低,從而使免疫屏障變得脆弱,難以有效抵御病原體的攻擊。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感染,并且在感染后病情可能更為嚴重,恢復速度也更慢。
肌肉含量低,難以維持身體機能
肌肉不僅是力量的來源,還在體溫維持、代謝調節以及傷口愈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面臨緊急狀況時,肌肉含量低的人更容易出現體溫失衡、代謝紊亂以及傷口愈合延遲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可能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
肌少癥會雪上加霜
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增長和某些疾病相關的綜合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以及軀體功能減退。它不僅會顯著降低老年人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與多種不良健康結果密切相關,如跌倒、骨折、住院乃至死亡。特別地,體重過輕的人,特別是瘦弱的老年人,更容易成為肌少癥的高風險群體。患有肌少癥的人在面對意外急癥時,其應對能力會大幅下降,從而增加并發癥和死亡的風險。
為了判斷自己是否過瘦,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指標:
首先,體重質量指數(BMI)是一個常用的衡量標準。對于中國成年人來說,如果BMI低于18.5,就被認為是體重過低。
其次,體脂率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男性的體脂率如果低于10%,女性的體脂率如果低于15%,那么就可以認為是體脂率過低。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信號也可以提示我們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比如容易感到疲勞、乏力、畏寒、脫發以及月經紊亂等。
對于肌少癥的初步篩查,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小腿圍、握力以及步速等指標來進行。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患有肌少癥,建議前往醫院的營養科進行專業的診斷和評估。
科學增重有四法:
尋求專業幫助
建議這部分人群前往醫院的營養科進行全面的營養評估,以找出導致消瘦的具體原因。在此基礎上,營養專家可以制定個性化的營養干預方案,以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
均衡膳食,增加能量攝入
根據營養指南建議,日常飲食應注重食物的多樣性和合理搭配。為了增加體重,可以在保持食物多樣性的同時,適當多吃能量密度較高的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和全脂牛奶等。同時,要確保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和豆制品,以支持身體的生長和修復。
適量運動,促進肌肉合成
根據營養指南的推薦,各年齡段人群都應保持一定的日常身體活動。對于需要增重的人群來說,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適量的力量訓練,如舉啞鈴和使用彈力帶等,可以刺激肌肉生長,從而有效預防和改善肌少癥。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改善營養狀況和增強體質同樣重要。這包括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充足的睡眠、戒煙限酒以及維持良好的心態。這些習慣將有助于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從而筑牢健康的防線。
總之,體重是衡量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過瘦不僅影響外觀,更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因此,我們應該科學管理體重,通過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維護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