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趨勢,找準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研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我們采取州和縣配套聯動、全面統計和典型調查相結合方式,就此進行專題調研。現將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局的指導支持下,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局積極發揮部門職能,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規模化生產,狠抓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有效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全州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快速提升,以產業組織帶動能力不斷增強、主導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利益聯接方式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加強為主要標志,全州農業產業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全州“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綜合調查情況,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帶動能力明顯增強。2015年全州共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705家,其中:合作社2261家、農產品加工企業444家。自治州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10家(國家級7家、自治區級48家、自治州級5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總產值246億元,同比增長7%;實現增加值63億元,同比增長8%;營業收入完成232億元,同比增長8%;上交稅金2.9億元,與上年持平。規模以上企業170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39家;5億元以上企業7家;10億元以上企業2家;從業人員50470人,勞動者報酬總額達11.5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人數達5.2萬人,帶動農戶近7.5萬戶,占農村總戶數的79%。
??二是生產基地規劃布局合理,特色產業優勢凸顯。特色林果業方面堅持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的原則,注重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進原產地注冊和保護。全州特色林果業總面積達166.2萬畝,總產量62.1萬噸,其中:香梨面積60.8萬畝,總產量37.5萬噸;杏子面積7.5萬畝,總產量3.2萬噸;紅棗面積62.5萬畝,總產量15.5萬噸;葡萄面積25.5萬畝,總產量4.9萬噸(其中釀酒葡萄2.5萬噸,鮮食葡萄2.4萬噸);其他9.9萬畝,總產量1萬噸。種植業方面,根據政策變化和市場需求,大力調減棉花面積,擴大糧食和特色作物種植面積。2015年,棉花種植面積328.76萬畝,較上年同期減少142.16萬畝,總產43.96萬噸;糧食種植面積162.84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51.76萬畝,總產82.6萬噸;特色作物種植面積114.53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21.69萬畝。其中:工業番茄種植面積22.19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2.72萬畝;加工辣椒種植面積31.99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1.92萬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8.5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州牲畜存欄500萬頭(只),同比增長18.8%,其中生豬50.27萬口、牛26.94萬頭、羊412.14萬只,同比分別增長15.11%、17.15%、19.75%;家禽存欄428.91萬羽,同比下降0.81%;牲畜出欄505.88萬頭(只),同比增長27.34%,其中生豬26.34萬只、牛23.60萬頭、羊405.61萬只,同比分別增長26.34%、34.69%、28.62%;家禽出欄1257.71萬羽,同比增長31.55%;肉、蛋、奶產量分別為14.03萬噸、3.06萬噸、8.74萬噸。
??三是實施品牌創建戰略,品牌優勢初顯。全州擁有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5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9件、新疆著名商標41件(2015年新增4個)、巴州知名商標98件(2015年新增9個),新疆名牌產品15件(2015年新增5件)、新疆農業名牌產品9件(其中2015年新申報及復驗產品7件,其它產品因到期沒有申報復驗自動作廢)。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達到102個,產量28.59萬噸;三年有效期內的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基地16個,基地面積15079.7公頃。登記保護地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產品6個。農產品在有效期內的綠色食品企業和合作社15家,產品16個。2015年新認證有機食品19個、綠色食品1個、無公害農產品12個。農產品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規范引導多措并舉,市場開拓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是州委農辦、州農業產業化發展局、州農產品加工業協會、新疆胡楊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在庫爾勒市天山西路聯合建立了新疆巴州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同時,與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經發局在開發區人才大廈(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聯合設立了巴州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展示中心。??二是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重慶等大中城市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展示展銷,部分企業與內地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連鎖超市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三是加強與州經信委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依托絲路信息服務平臺和達西電子商務推進巴州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積極組織企業提供農產品加工業基礎信息。
??五是休閑觀光農業穩步健康發展。巴州休閑觀光農業經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州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組織達到471家,農(牧)家樂400多家,其中星級農(牧)家樂173家,五星級1家,4星級12家,3星級92家,二星級以下68家,尚有近200家農(牧)家樂處在建設申報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全州農家樂建設性投入已由2006年的100萬元左右增加到了2015年的2億元左右,從業人員4000人以上。2015年,在全州經濟出現下滑的情況下,我州旅游業逆勢增長,全年接待游客890萬人次,旅游接待總收入51億元。截止2015年,全州已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個,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4家,中國美麗田園景觀2個,基本形成了以景區帶動、特色鮮明、效益可觀,城區近郊特色產業輻射等為代表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格局。
??二、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深入分析思考,農業產業化經營進入建設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階段,進一步深化提高面臨著十分突出的制約因素和不容忽視問題。
??一是受經濟下行影響企業融資難問題。我州農產品加工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發展時間短、自有資產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且資信水平較低,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現象突出。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系統不健全。一方面,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以中小企業為受保主體的擔保機構不多;另一方面,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是長期困擾和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二是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產業領域不斷拓寬,由單純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拓展,由產品粗加工、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發展;產業功能不斷擴展,由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單純經濟功能,向發展產業、改造農村、培養農民綜合功能拓展。這一系列重大深刻變化,要求農業產業化由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的低層次向現代農業、現代科學管理方式的高層次轉化升級。
??三是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問題。農業產業化快速健康發展,有賴于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創新和提高,特別是擔負橋梁紐帶作用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服務發育發展。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普遍存在發展環境不優、政策支持不夠等問題,在較大程度上制約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是企農利益聯接機制完善問題。企農利益聯接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持久發展的關鍵。目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利益聯接機制不健全、聯接關系不緊密的問題十分突出,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的瓶頸制約,已成為新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五是綜合作用發揮問題。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對帶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經濟功能相對發揮較好,但帶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培養現代新型農民、改善農村組織結構和鄉村治理方式、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社會功能作用發揮不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六是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有關政策宣傳、落實還不十分到位。《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關財稅政策的通知》(新政發[2010]105號)和《自治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關財稅政策實施辦法》(新財法稅[2011]8號) “對符合自治區農產品精深加工范圍的企業,免征5年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對屬于國家西部大開發鼓勵類產業目錄的企業,在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的基礎上,免征5年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對有重大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生產工藝和產品創新和延伸下游產業鏈的企業,經自治區財稅部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局審核后,可繼續免征5年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2015年底第一個五年已到期,自治區沒有繼續執行該政策。
??三、自治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自治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
??一是大力培育加工型農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立足我州農產品資源優勢,堅持基地建設與加工能力相匹配、商品化處理與精深加工并重的原則,加快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培育扶持加工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與金融擔保機構的溝通協調,積極推薦好的企業和項目,全力幫助企業爭取貸款資金。一是以庫爾勒、尉犁、輪臺為主,重點發展棉漿粕、棉紗、棉短絨、棉纖維、棉蛋白加工,研究開發棉花加工系列產品,致力形成“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制造”、“棉短絨—漿粕—粘膠短絲漿—粘膠長絲漿”、“棉籽—精煉食用油—酵母蛋白飼料—植物油酸”三大產業鏈。2016年力爭棉紡企業全部投入生產,同豐油脂、中聚糧油等2-3家企業棉籽精煉食用油項目開工投產。二是以香梨、紅棗、葡萄加工為主,加快推進特色林果深加工步伐。大力發展庫爾勒市香梨濃縮果汁、果醬、香梨膏、香梨酒等梨產品,力爭新上1-2家香梨次果深加工項目。若羌、且末紅棗汁、多糖蘆丁、速溶粉等棗產品,焉耆盆地干紅、干白葡萄酒系列產品的開發力度。三是以焉耆盆地工業番茄、加工辣椒為主,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加工。在鞏固番茄醬、辣椒醬加工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番茄醬精量包裝、番茄紅素、番茄紅醋、辣椒紅素、辣椒精、辣椒堿等精深加工業,盡快扭轉目前以初級加工品和原料產品進入市場的局面。四是以焉耆盆地肉類加工為主,加快推進畜產品加工。重點發展牛、羊、豬的冷卻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加工;推廣低溫肉制品、可微波加熱的速凍肉制品、真空冷凍干燥肉制品和餐桌預制食品;注重畜禽血液、骨頭、皮毛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生產各類生物制品。五是結合糧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實際,積極發展主食加工業,提高民族傳統主食的機構化水平,促進糧食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生產效益。六是大力推進以果蔬熱風烘干房和組裝式冷藏庫建設為主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最大限度減少果蔬產后損失率,推動產業升級。
??二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創新。鞏固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水平,努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鼓勵支持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加快推進規模化生產。圍繞打造全產業鏈,繼續深化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與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利潤再次分配、合同訂單等形式,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一是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重點發展技術服務型、加工型和流通型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經營水平和帶動能力,2016年重點培育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
??二是鼓勵支持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加快推進規模化生產。三是推進農業龍頭企業產權制度發展。廣泛吸取中介組織帶動型、主導產業帶動型經營模式的優點,促進松散型、半緊密型利益連接向緊密型利益連接機制轉變,使原來在產權上與農民沒有關系的龍頭加工企業逐步演變成由農民合作組織創辦的加工實體。四是引導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與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利潤再次分配、合同訂單、保護價收購等形式,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三是加快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一是對現有的庫爾勒香梨、若羌紅棗、焉耆盆地葡萄酒、番茄制品、辣椒制品等品牌進行整合,打造區域名牌產品,提高品牌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力。二是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加大保護力度。三是從優勢特色產品入手,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州、縣(市)、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分級、包裝、銷售全過程質量監控,嚴把質量關,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內在品質。四是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力爭創建中國馳名商標1件以上,創建新疆著名商標、新疆名牌產品、新疆農業名牌各5件以上。五是加強對商標、專利、名牌產品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假冒偽劣商品,重拳打擊侵權違法行為,著力提高名優產品的知名度和認同感,確保我州名優農產品的信譽和效益,從而不斷提高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四是深入開展農產品外銷平臺建設。一是加強對新疆巴州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庫爾勒)的管理和服務,集中展示巴州特色農產品,使其真正宣傳窗口和推介平臺。二是深化市場開拓戰略,創新營銷模式,豐富開拓手段,深入開展一系列能見實效的“走出去”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展示展銷、宣傳對接活動,加快推動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拓展,形成銷售渠道更多、營銷網絡更全、覆蓋面更廣的外銷格局。三是把電子商務作為今后農產品營銷的重要抓手,圍繞“離線商務模式”(O2O)等互聯網信息化手段,依托現有的“巴州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智慧庫爾勒”、“智慧達西”等信息平臺功能,引導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國內銷售渠道和國際市場。
??五是加快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高度重視休閑觀光農業對于聯接農村一二三產業,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的特殊重要作用。健全完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協調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目標、強化責任。進一步加強與旅游部門的溝通協調,努力打造體現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縣、示范點。深入開展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評選、美麗田園推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等工作,不斷提升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六是健全完善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措施。一是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500-1000萬元的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有規模效益、有市場競爭力、有輻射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申請貸款,視項目用途與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享受較低貸款利率,盡可能解決技改擴建、原料收購等方面的資金需求。三是完善土地流轉政策。明確農民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主體地位。規范土地流轉合同,規范合同格式,明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和流轉,盡快完善產權登記制度。建立農用地資產評估體系,科學評價農用土地價值,確保農業土地合理流轉,科學流轉。四是完善合理的農業風險保障制度。認真總結經驗,大膽探索,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對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經營原則、保險責任、保險利率、理賠辦法、政府對農業保險補貼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做到有法可依, 并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七是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力度。把電子商務作為今后農產品營銷的重要抓手,圍繞“離線商務模式”(O2O)等互聯網信息化手段,依托現有的“巴州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智慧達西”等信息平臺功能,引導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國內銷售渠道和國際市場。
???????????????????????????????????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局
?????????????????????????????????????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