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在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學生在參加實訓。
作為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秘書長單位、理事長單位之一,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對接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與巴州“五大優勢產業集群”建設需求,持續深化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創新實踐。
6月17日下午,在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學生在參加實訓。
在紡織實訓處,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熟練操作紡織設備;服裝實訓處,縫紉機聲此起彼伏,一件件成衣在學生們手中逐漸成型。這些生動場景,正是學院“校中廠”產教融合模式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路鑫宇是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24級現代紡織技術華錦訂單班學生。他表示:“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深度融合傳統工藝與前沿科技,在校期間,我系統地學習了紡織材料與應用、紡紗工藝、機制工藝等學科。”最令他振奮的是,作為在校生,能深入企業觀摩現代化生產線,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讓他對職業前景充滿信心。
“工學交替讓我們既掌握理論,又積累了實踐經驗。”路鑫宇說,“通過訂單培養,我提前明確了學習目標、未來就業企業需求和崗位職責。我希望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為紡織行業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一場關于紡織服裝教育與產業融合的變革正在生動上演。
自從2023年11月13日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以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深化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創新構建“城、園、校、廠”區域聯動產教融合機制,為區域紡織服裝產業升級持續輸送人才。
2025年,隨著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成果逐步展現,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在紡織服裝人才培養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備受紡織服裝行業關注。截至目前,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與30余家紡織服裝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通過“校中廠,廠中校”,校企師資互聘,共建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班,實施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全方位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專任教師彭遠航說,學院打造的“城、園、校、廠”區域聯動產教融合新機制,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力支撐。
2025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成果顯著。2月,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新疆職業院校“服裝創意設計與工藝”技能大賽,學院師生分獲學生組、教師組冠軍,充分彰顯了產教融合共同體培養模式的成效。
在中高職協同發展方面,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積極作為,推動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與多所中職學校聯合開展“2 3”貫通培養,并與新疆科技學院開展“3 2”高本貫通培養,構建了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這一舉措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上升通道,也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依托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與大型紡織印染企業聯合開辦訂單班,覆蓋2個專業、120名學生,真正實現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聯合培養”。訂單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獲得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能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畢業后直接進入合作企業工作,實現了從校園到職場的平穩過渡。
今年3月,尉犁縣技工學校師生到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參觀交流,共同探索實訓教學新模式、人才培養新路徑;學院還與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開展線上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育資源共享。這些活動加強了院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為紡織服裝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4月的政校企交流會和學院與中泰紡織集團的交流研討,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實習就業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意向。學院將結合企業需求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為企業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
伴隨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推進,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與20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舉行集體簽約會,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產教融合新模式。通過這些合作,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到專業課程開發,都有企業的智慧融入,真正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5月,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舉辦的新疆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暨庫爾勒市第三中學研學活動,涵蓋非遺扎染、智能制造觀摩等13項特色實踐項目,助力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技能競賽摘金到校企深度合作,從學生成才到教師發展,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紡織服裝產教融合共同體引領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文、圖/記者 袁海軍)